孙宜生/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有一位同代人问我:“你知道大马走了?”我不能经受这个不幸的情结,在我的情思中只觉得大马腾空而去,在另一个世界中自由驰骋。
一年过去了,彭茹华把大马的遗作、讲稿、笔记等分类归整,给我讲述了她的体认,在交谈中我们确定,“感觉”就是艺术中的镭。这是大马艺术生命的闪光。
大马曾以戈壁的美来抒发他的“感觉”:
戈壁的美是说不尽的——
美的出奇、神密的那么有诱惑力,不可抗拒的魅力。
通天的龙卷风,——无名勇士的幽灵。
鲜兰的雪山顶,一直伸向天边——。
你见过大雾迷漫的时刻吗?
灰朦朦的色调,潮温的空气那么清新——
使人精神为之一爽。
雪山峰,石子滩,干河谷,形成了和谐的壮丽的交响曲。
油画创作《河西月色》,是这种“感觉”的充分表现。就是这种“感觉”,把凄凉的荒漠转化为壮丽的交响乐。这个“感觉”就是美感,是她创造着艺术的审美境界,她随时都在我们身边,但又是那么遥远。大马是如何驾驭着她,驰骋在中西艺术之间呢?
一、油画中的整体韵律感
大马在学生时代,难得有徐悲鸿等大师的传带,这使他在后来的素描、油画的习作与创作,都具有整体的韵律美感。他的静物画,形体、结构、明暗调子、冷暖色彩准确。更难得的是在精微的形体转折与细节的刻画中,表现光与色的整体韵律美,他的风景画,不但天、地空间的种种自然关系准确,重要的是假自然空间,表现精神空间,“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然照今人。”《河西月色》中,呈现着无限的时、空韵律美。
他的人物画,不但有人体解剖结构准确描述,突出的是人体的生理、心理、性格、情趣的韵味追逐与重构,面对复杂的人体造型能表现出整体的韵律感,必须具有高难的功力与学养。
我们把艺术中的感觉比作镭,是因为艺术的“感觉”是物质的真、精神的善、与韵律美的化合物。是艺术存在的高能量放射性物质。
二、国画中的气韵生动感
国画是大马的副业,但他也把握了国画特有的“感觉”。《枇杷》中笔墨造型、深得虚谷的韵味,轻快而又洒脱。《鱼》中颇有八大的遗风,生机勃勃、活灵活现。
《好猫》一画,是大马自己的风格,是气韵与物韵的混合物。气韵尚不充盈,猫的神态、表情却真切动人。我们之所以把艺术的“感觉”比作镭,是因为我们在气韵中悟到了气的规律感人皆有之,而气的韵律感,是中国艺术家的特别“感觉”。相比之下,西方油画中的韵律感,主要是物的韵律,即可以验证和计量的韵律感,应该说是表象的韵律感,中国画中的气韵感,则是可以感受、意会、但难以计量、难以言明的“感觉”。可以说东西方艺术中的镭是存在于不同的层面之中。
大马没有投入精力体悟书法中的韵味,但却以其气度与魄力融入分朱布白的金石印章之中,这又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精粹所在,方寸之中容的下大千世界,在有限的朱、白之中,表现无限的体悟。
三、韵律感的融汇
百年来,中西艺术文化的交汇、在逐渐消解东邻西舍之间的墙,大马的油画《白皮松林中》,形与色浑然一体,颇有国画中的写意韵味,而《好猫》作为国画又具有写实的真切感,正好表现出他从两个角度来拆除大脑中东邻西舍的墙。
特别应该谈论的是,大马的遗作中有一批记忆画和大量的小构图。记忆画是在农场特殊的环境中诞生的,中西绘画显著区别是,西方绘画的基地是直观,中国绘画的基地是记忆。而用西画的形式画记忆画,也是在拆除大脑中东邻西舍的墙,大量的小构图,则是由记忆、联想进入升华与创造,大马说他的小构图够用一辈子,这是事实,很多小构图都可以转换为恢宏巨制,但很遗憾,他给我们留下的只是恢宏的“感觉”。
大马的遗作中,艺术“感觉”——镭的蕴含量很高,从物象的整体韵律感,这是浅层的镭。意象的气韵生动感,这是深层的镭。到记忆、创作中的恢宠感,这是复合的镭。期待着理论上的研究。
四、美感追踪
美画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The Sense Of Beauty)1896年出版《美感》一书。把美感视为材料美、形式美、心理快感的统一体。92年我在吉隆坡与一位英国计算机画家对话中,他以美学、材料、应用三环相套来图示他的艺术观。可见乔治•桑塔耶纳的美感论仍在现实中发展着。西安美院师范系新设的综合材料教学班,必然也涉及到多种材料,应用中的美感问题,大马遗作中有油画材料的美感和应用,国画材料的美感和应用,金石材料的美感和应用等,并在有意无意中产生着互渗作用,这是从事艺术实践、艺术教育的专业人员,在中西文化交汇中,面对的最实际的基础研究课题。居里夫人从镭的发现到定性、定量研究取得了系统的成果,而我们对美感的研究,还处在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中,这时,对美感的追踪就有了更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