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教师作品展苏新平教授专访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系列专访之二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苏新平院长办公室
时间:2010年8月23日下午 4:00-5:00
系列访谈学术指导:王璜生
采访人物:苏新平
采访人:董慧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录音整理:坤林
美术馆:苏院长您好!首先请您谈谈中央美院造型学院的历史和目前整体情况。
苏新平:中央美术学院历史悠久,传统积淀深厚。中央美术学院的造型艺术,在全国一直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比如徐悲鸿先生、吴作人先生,还有董希文先生等前辈们,他们所倡导的关注现实、服务人民、为中国造型,这样的艺术思想至今在全国艺术创作、艺术教学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前辈们创作的艺术作品,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国大典等等,这样一大批艺术作品,不仅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新时代以来,造型艺术的发展不断迎来新一代历史的出现,比如说刘小东、徐冰等一大批新名师的出现,这一代新的名师的产生,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事业的后继有人和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不难看到,活跃在教学一线的这样一批名师,他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同前辈们一样,在全国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教学当中产生影响,并且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与前辈们不同的是,由于国家改革开放,他们有机会走出国门,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可以在国外展现,他们的影响力不仅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社会文化的发展对造型艺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造型艺术本身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是造型学院的老师们没有随波逐流和迷失,或者是盲从和迎合,而是以理性的态度、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从容的面对,并且能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中、在艺术史发展的逻辑规律中,思考着个人的艺术方向和道路,并且努力从中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我们比较高兴的看到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的老师们在今天艺术发展进程当中,不仅没有迷失,而且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在许多领域,许多方面,由于他们的突出成就和做出的贡献,继续引领着全国的艺术教学和艺术创作。
美术馆:作为造型学院的院长,您如何理解中央美术学院的造型艺术传统?
苏新平:中央美院的传统与造型学院的传统到底是什么?其实至今我也没有听到一个全面准确的回答。如果让我在现在的环境下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传统涉及到三个层面:一个是思想精神层面,比如说关注现实、服务于人民、为中国造型,这是思想层面的,包括现实主义道路都是思想层面。精神层面更多的是指我们理性的态度、学术的态度,还有进取包容的精神。第二个层面是艺术本体的审美层面和审美记忆,审美就是遵循艺术规律。我们不断的深化和探讨,遵循艺术自身的规律来从事教学和创作。记忆方面,比如我们写实、造型的一些传统的传承,能力方面的传承。第三个层面主要是指为人师表和做人这方面,这在中央美院尤其被重视。
美术馆:您如何把握造型的整体概念?
苏新平: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想可能是从继承和发展这个方面出发把握造型的整体概念的。如果没有继承只有发展,是肯定要走入误区的。如果光有继承没有发展,是不能面对今天的。因为文化,艺术发展和社会发展,虽然谈不上同步,但他一定会紧随着社会文化发展前行,甚至引领社会的发展,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在把握上要具体体现,首先是在教学结构的改革,教学思想的调整。所谓教学结构改革,我们充分考虑了传统专业的保留和深化,还有新专业的发展这个问题,来进行调整、进行发展和培育。再具体的说,比如造型学院成立以来进行了教学体制的改革,在保留原有的专业、系的情况下,在每一个系实施了导师工作室,导师工作室的实施改变了过去教学的单一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现了多元化,在传统的保留情况下,要求进行深化。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引入,都是以工作室形态出现的,有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这样就呈现出不同方面的教学模式。
美术馆: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今天的造型学院在承继老美院深厚积淀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找属于造型艺术的新的生长点?
苏新平:造型学院发展到今天,确实遇到了许多难题。当代艺术的冲击、观念艺术的出现,给造型艺术学科带来了许多新的考验和问题。但是在我的思考里,造型艺术并不是已经落伍或者已经死亡了,其实这是无稽之谈,是今天发展过程当中某种策略下的一种说法而已。事实上传统媒介材料,传统学科是有他的新的生长点的,但新的生长点如何认识、如何思考、如何实践,这是一个课题,对于造型人、造型事业来说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比如说在国际上和国内有许多艺术家已经走出了一步,已经作为一个案例、一个榜样让我们可以看到:老的媒介材料、老的学科需要当代性的转换,所谓当代性的转换,不像我们所熟悉的朝戈、刘小东这一类都是属于一种传统的方式,它最终通过自身的语言转换,实现了个人当代性语言的转换面貌。无论是用新的材料或者旧的媒介,都需要共同的课题,都需要有理性的思考、有知识的积淀,更重要的是对当代社会有一定的敏感度,脱离了这个恐怕没有其他前提。
美术馆:造型艺术专业在今天大美术的格局下应该如何保持自身的优势?
苏新平:我们都是从七八十年代过来的,所以了解过去,过去系科分得很细,其实对于艺术家来说,对于学生、老师来说更强调单一性,包括教学、创作,在某一个领域的深入探讨或者研究。但文化到当代尤其在当代观念艺术这样的背景下,更多要求一种综合性,所以造型学院与建筑设计、人文等其他许多学科,同在一个校园里,对于艺术教学和艺术家的思考和创作有着非常正面和积极的作用,其实对于你的思考、对于你语言的形成会产生一种交叉的影响力。所谓交叉,不仅在思维上而且在语言方面,这正是当代艺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会是传统形态下的油画就是油画,版画就是版画,它更多的是画了油画,但有很多的设计因素、很多的建筑因素,甚至带来很多的思考,在你观念上造成影响,对你观念的产生都会有积极的影响。这就是正面的影响,所以交叉影响力对于造型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美术馆:造型学院历年的毕业生作品展,社会上反响都很不错,这充分说明社会对中央美院的教学水平是认可的信服的。相比较而言,美院教师的创作力量的呈现反而有些个人化,多是些社会上的个人展览,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苏新平:学生作品这些年在社会上的反响还是比较大的,因为他们的面貌,包括思考,更趋多元和多样。事实上学生作品的现状是教学的一个体现,因为中央美院造型学科在教学体制上实现了一次重大调整,教学层面本身已经呈现出了一个观念多元、教学方式方法多样的格局,所以学生从一入学就有所选择,并不是在一个单一模式下学习的。这种多元性或者多样性的教学,特别有利于不同学生兴趣、爱好的选择。这种选择必然带来他们的探讨和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因为周边艺术现象的影响,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不仅仅限于校园文化,他们的视野更广阔更开阔了。综合因素影响下,学生的作品非常活跃,受到大家的关注也是很正常的。至于老师的这种状况,我觉得这是一种进步,作为艺术家,老师既是老师的身份,也是艺术家的身份,作为艺术家就要走个人的路线,他不独特就谈不到是艺术家。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他们因为思考是独立的,实践是独立的,包括最后作品呈现的语言形态也是独立的,所以在社会上举办个人展览,向社会呈现他的成就,这些年特别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计划,一年一个展览甚至两个展览,有的可能是两三年一个展览,不管是多是少,这都体现了造型学院老师们的进取状态,也是与时俱进的体现,都是非常好的现象。
美术馆:展览是中央美院造型艺术创作整体力量的一次呈现,造型学院是如何考虑推动这样宏大规模的艺术活动的?
苏新平:中央美院在九十年代于中国美术馆举办过造型艺术展览,展览反响非常大,我也参加了并且获了奖。二十年后我们再次举办这个展览,但前提已经不是中央美院,而调整为造型学院。今天举办这个展览的目的,是为了体现中央美院造型学院的老师们这些年来的研究成果,也是为了体现中央美院造型艺术的实力,是这样一个举措。在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举办这样一个展览对于增强中央美院造型学院教师的整体凝聚力,还有增强教师的艺术信念和艺术追求,推动大家的艺术思考,无疑是有非常积极作用的,意义非常大。
美术馆:请您介绍一下本次展览的组织结构、策划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苏新平:全体老师多年没有办展览,所以大家都有这样的诉求,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正式的亮相,尤其大家一起办展览,都非常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件事。我们也综合考虑了这件事,因为中央美院有很深的传统,老、中、青都要参加的情况下,我们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办一个某一主题性的、或者某一专业角度的简单的展览。因为涉及到各个年龄层、各个方面的老师,所以我们在筹备过程中,包括选择策展人,组织工作,都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希望公开体现整体的实力,也能够体现每一个人的成果。
美术馆:去年中央美院举办素描60周年大型展览,引发了学术界和文艺界的强烈反响,今年的造型展和素描展的异同何在?
苏新平:去年这个素描展做得非常到位,因为徐冰有这样的学术高度,他也经常自己做一些观念性的作品,与他个人的艺术有某种连接,充分调动了他个人的资源和艺术因素,所以做得非常到位。大家为什么那么关心,反响那样好,因为素描本身,只要从事过艺术学习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认为他是最朴素表达思想和学习绘画的方法,所以大家很容易产生共鸣,关注是方方面面的。如果与教师造型艺术展有某种比较的话,有某些事是可以比较的,也有很多不可比,素描更多是在阐释一个共性、一个规律,但艺术创作更多的是个人问题,当然作为一个整体,它们有共同的东西在里面,但更多的是个人的思考角度、研究方法,或者是个人语言的一种研究成果的体现,这两方面有一定的可比性,也有一些是很难比较的。
美术馆:作为学院创作力量的整体呈现,您认为造型展在哪些层面上能给我们今天的艺术领域,特别是当代艺术起到积极的影响。
苏新平:学院比较特殊,它首先是一个教学单元,以研究作为前提,它首先是研究性质的,然后是艺术创作,它有多重功能在里面,对艺术家的成长,思想的形成,均具试验的可能性。相对来说和社会的艺术家或者艺术现象有所不同,正是因为这种研究性或者教学多样性的探讨,对于艺术家的具体工作,包括思想包容性或者深度的考虑,跟所谓当代艺术家有一些区别。
美术馆:请谈一下中央美院造型学院版画系的参展情况。
苏新平:版画系有17个老师,每个人的方向是不同的,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是不同的。版画系老师选送的作品一部分是版画,另一部分是他们实验性质的作品。比如有油画的,有材料的,但更多是版画。总的来说,版画系多数教师的作品还是有一定实力的,水平在国内处于引领高度,基本状况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
美术馆:您作为展览组织委员会主任,展览的规模之大,请您谈一下组织工作的难度。
苏新平:106位老师的作品,每人送一到三件,因为我们不是专业的策展团队,也不是专业的组织者,这样大的量,难度显而易见。更主要的难度是如何把握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材料等这样一些艺术现象,把它放在一个展场里,我们在这方面探讨比较多。从这样规模的展览角度讲,如何策划,选择什么样的策展人,都是难题。我们这次选择宋晓霞老师,一是她从事这个专业,有一定理论研究深度,也做过策展人,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她现在学校承担的工作有许多便利的条件,协调老、中、青关系的方方面面,可能换一个外面名头很大的策展人,但很难调节这样一些关系,所以她来做比较合适,也比较准确。通过展览能够把大家聚到一起,不会产生太多的问题,从组织工作来讲,我们就是因为考虑到中央美院深厚的传统、积淀,除了学术思想的不同,还包括了老、中、青几代人,所以对于策展,对于作品的选择都有很大的难度的。为了公正全面的将这些关系把握好,专门成立了三个委员会,比如博士生导师即老一代的教师和院领导组成的叫指导委员会,我们有什么问题不到位的,他们及时给与纠正,给与指教。另外一个层面是学术委员会,因他们是在场者,在教学第一线,又是今天活跃在社会上的艺术家,这个层面直接参与艺术的定位、作品的选择,包括海报和宣传片的拍摄等方面的把握,以及质量的把握。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全部是今天活跃在艺术节或者是教学第一线非常出色的教师或者艺术家,每个系选择了大概两位左右。第三个层面是组织委员会,主要是现在任职的系领导和一些骨干老师,在工作当中协调,把握不同方面的关系更容易一些。
美术馆:“造型”这个词可以说很有中国特色,如果把造型展览放在国际艺术发展的语境中去思考,您如何度量它的意义?
苏新平:造型这个词在国际上很少能找到,只听说在法国艺术界或院校用这个词,在其他国家是找不到这个词的。在中国用造型学院或者造型这个概念,也有他的背景或者现实意义。我觉得中央美院用得还是比较准确的,因为它很宽泛,但也有一定限定。如果放在国际语境,就不能说是造型这个概念了,它和造型毫无关系,国际语境有它自身发展的逻辑关系,它不会认同这个概念的,它只认同每一位艺术家出场时给出的观念是不是有新意,语言方式方法是不是有独立的创意,这是核心,如果缺少了这两点,是不会被国际艺术界所认可的。但造型学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今天的社会史是敏感的,对今天的文化发展也是有感觉的,所以放在国际大环境中也会有一些应有的反响,并不是说造型本身有什么意义,如果在造型这个前提下实现了当代性的转换,那么在中国有意义,在国际艺术背景下同样有意义。
美术馆:您的文章里提到了为中国造型这个概念,您如何阐释这个概念?
苏新平:为中国造型这个提法有自身的背景,这个提法结合了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的进程,像早期的现实主义,关注大众,服务于社会,接着是为中国造型,其实他们是一体的。中国造型除了语言方面的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在其中,因为我们的意识无论从官方或者民间到艺术家,艺术社会性始终是中国艺术非常重要的,不可割舍的方面。在国外会抛开这些与艺术本体无关的艺术,只探讨艺术本身,这就与我们不同。所谓艺术本身是什么呢?可能他一生只画这个,但他所有的艺术思考、语言方法,都和他有关系。在西方这样的艺术家非常多,但它是成立的,无论是现代或在当代艺术领域,作为观念艺术或者个人的语言探讨,它都成立。
美术馆:请您谈一下您这次参展的作品。
苏新平:我这次拿两张风景画参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风景,是我前两年的作品,因为我承担这个工作没有时间去做新的作品,但这个作品也是我延续了多年,至今仍在做的这一系列作品。我每天画画产生的废料,然后用这些废料在画布上涂抹,到涂抹满的时候,再经过一些调整,这张作品就基本成型了,都是这样产生的。为什么当成风景呢,这里有我的经历背景,我从城里搬到农村,十几年下来,天天目睹城市化进程,这种发展变化虽然每天没有感觉,但几十年下来,当时的农村是一片田园风光,但是突然有一天发现周围全是水泥和楼房,到处是垃圾,突然意识到对人的精神,思想,现实生活这种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一直想转化为艺术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常规的绘画是一件干干净净的作品,他很难体现我的思路,有了这样的经验和思考,突然我发现,画画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料,这种废料天天要扔到垃圾箱,突然有一天觉得很浪费,在偶然中发现这个东西也是可以做作品的,所以正好和思考结合到了一起,就形成了语言的出发点。我每天这么做已经很多年了,因为我们的生活改善了,社会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实际上精神上有点被污染,像垃圾污染一样,所以我用废料画这种体验。有很大的,也有比较小的,这两件作品很大,2 *3米,中型的。
美术馆:在您的文章里提到造型艺术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您如何评价中央美院教师团队的历史使命感?
苏新平:如果单从画画角度讲,绘画本身仅仅是绘画,事实上他其中包含了很多审美因素,还有很多人的视觉素质因素在里面,这个因素事实上会辐射到方方面面。直接来说,对设计、对审美品味的提高,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建筑也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只不过大家不会直截了当的把这个作用提出来,另外通过造型学习、训练、创作,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对个人素养的形成,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我们在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握人与人直接的关系,还有方方面面很多的关系时,通过素描本身就能让您体会到或者受到这样一个影响。其实对于人的成长,素质的形成,它都是有影响力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在社会上、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当然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影响。由于中央美术学院所处的地位,造型艺术学科的发展必须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这是时代发展对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每一位老师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今天的造型学院教师在锐意进取的道路上既要清醒的回望过去,更重要的是面对今天和未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中国造型艺术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美术馆:非常谢谢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