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到当代——谷文达艺术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0-09-09 10:22:05 | 来源:炎黄艺术馆

展览>

炎黄艺术馆9月5日举行的“水落石出-谷文达早期水墨作品展”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这是民生银行捐助并运营炎黄艺术馆后首次举行当代艺术家的艺术个展。对于以中国美术现代性研究为己任的炎黄艺术馆,该次展览没有选择谷文达的当代艺术作品,而是展出其早期水墨作品,主要是想通过展览向观众展示艺术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来追溯其当代性的根源;以当代艺术家的传统艺术实践为个案,分析探讨中国美术现代性与中国艺术当代性的关系,从新的层面和角度打开中国美术现代性研究的空间与可能性。

谷文达是中国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他以错位、肢解的书法文字进行水墨实验,以此挑战正统体制。他的行为、艺术手法和观念,影响了其后一代艺术家。英国批评家爱德华•露西•史密斯曾经称他为“八十年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来自中国的新生代前卫艺术家代表人物”。谷文达自1987年移民美国起,开始创作大规模装置艺术。他尝试以人体垃圾为原料创作作品,在双重文化的影响下,谷文达致力于探索文化多元、全球化的主题,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位有力的文化讲解人,不断阐释着存在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语言障碍。

当今的艺术圈从不缺少话题,而谷文达就是这样一位话题人物。他是知名当代艺术家。早在30年前,他的母校中国美院就曾有“谷文达的作品不能发表”这样的呼声传出。即使在相对自由的美国,他的实验艺术作品也曾遭到抵制。由传统绘画到当代艺术,他到底行走在怎样一条道路上?传统和当代之于谷文达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二者间是断裂的、突变式的,抑或是一脉相承的?这些无疑都是令人着迷的问题。

谷文达1955年生于上海。1973年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研究生班,师从陆俨少先生。1981年至1987年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第一批艺术硕士,谷文达身上所承载的分量不可谓不重,但他对自己的定位和认知却是清晰的:作为出生在50年代成长在70、80年代的艺术家,他与同代的艺术家一样受到西方哲学、科学的冲击,但在八五新潮的巨浪中他选择遗世独立的姿态,埋首于实验水墨的创作,他的这些早期作品受到“文革”时期“大字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具有文化的针对性,也更能反映出时代的痕迹。在全盘西化的声浪中,他清醒的意识到“西化”只能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这也是艺术家应当具有的素质——不是作为某种思想的代言人,而是创造者。

投身于当代艺术之前,谷文达长时间受到传统艺术的浸染,在中国美术学院就读期间,师从国画大师陆俨少,毕业后又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作为陆俨少的第一批研究生,在讲究出身和家学的艺术界,谷文达可谓有着相当显赫的身世,而这些经历作为艺术家鲜为人知的一面,成为其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谷文达的艺术是从传统走向当代的,而正是受到这样深厚传统的熏染,日后他对于传统的重新思考和反叛才更加直指本质。

而《水落石出——谷文达早期水墨作品展》便是谷文达这段时期艺术经历的反映。这次展览所展出的并非其成熟时期的作品——正如题目“水落石出”的隐喻,展品全部是谷文达创作于70、80年代的早期水墨作品,更侧重的是对艺术家成长过程的展示。这也是这批珍贵作品首次面对大众,从而揭开了谷文达由第一批国画研究生成长为知名当代艺术家的神秘过往。

这些“未成熟”时期的作品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探寻这位知名当代艺术家以及他艺术道路的起点。通过对这次展览展品的“阅读”,我们可以顺时间的长河逆流而上,追溯谷文达艺术风格形成的初始阶段、他的灵感和艺术思想所追寻的最初问题。由传统绘画到当代艺术,谷文达行走在怎样一条道路上?这次展览为我们呈现出一位成功艺术家生动、鲜明的成长个案,相信参观完《水落石出——谷文达早期水墨作品展》后,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