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展览推介

共话三十年——名家评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7-18 14:18:28 | 文章来源: 《艺术当代》

共话三十年 ——名家评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

2010年4月18日,中国首家由金融机构发起成立的公益性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以《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篇(1979-2009)》拉开帷幕。大展从严肃的历史观出发,客观学术地首度全面梳理、回顾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成就。开馆三个月观众如潮,大多数观众对此次展览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权威人物也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赞扬,并纷纷就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展的历史意义、三十年大展的历史重要性和学术水平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本文摘取了部分艺术家、评论家等对美术馆及展览的评价实录。

1. 我看三十年: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历程的只言片语

朱青生:我只能说这三十年给我们准备了一个今天可以做当代艺术的基础,但是中国的当代艺术,远远没有起到它应起的社会作用。所以我们现在今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特别是在政治的当代性上要更为切合实际,切合人类精神的继续解放的需要。而在艺术的本体上,则要超越对各种现有的文明和艺术史的痕迹的重现,而能够进行在审美和艺术上的新创造。

高名潞:当代艺术三十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其中十年刚开始启蒙,然后进入反思,然后充分地开放。到了后面这十年,我觉得和全球化的进程结合起来了,和全球的当代艺术进行对话、交流,是走出去的十年。

张晓刚:我基本上属于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历程一路走过来,从乡土时期,到85,然后到1989年以后的当代艺术到现在的市场经济这一时代。我作为一个参与者,或者说作为一个在场的人,我觉得变化太大了,而且,可能西方要用一百年的时候才能走完的路,我们用了顶多1/3的时间,在这种快速变化中间生存,对艺术家来讲是考验也是挑战。可能很多艺术家还来不及很深入思考自己问题的时候,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岳敏君:一切都进行的挺好,但是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目前创作思想的自由状态,还没有达到一开始所追求的那种状况、感觉。但是一种缓慢的变化仍然在进行之中,还算是凑合,还算健康。

刘小东:中国当代艺术也就是这几年为大众所知道。从1976年文革结束开始算起,1970年代末,个人的意识开始萌芽,后来有了官方美术系统的生活流,像陈丹青他们,或者说到靳尚谊他们的新古典,以及后来的伤痕绘画,一直到85,到后来的新生代,越来越多元。通过这个展览,也能感受到民营企业有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考察,也就是它站在了一个很客观的点上,去尽量多元地呈现这个生态。而不是认为当代艺术是跟观众无关的东西,它有它的文脉和历史。这其中每个人的方式不同,但是都在这个历史的长河里。

皮力:这三十年其实是中国从文化上的一元局势朝向多元化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人不断的追求文化表达的历史。那么至于这三十年哪些艺术家重要,哪些作品重要,我想每个人来做这个展览,每个人谈这三十年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想民生美术馆这个三十年开了一个好头,因为当我们有无数的人来叙说这三十年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在这些不同的历史表述背后,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的历史。

2.我与三十年:回顾创作中的时代烙印

张晓刚:《山的女儿》要表达的主题和情绪相对比较早,还是乡土时期的一个延续。因为它最直接的创作起因,是为了参加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当时实际上我的艺术风格已经有变化了,所以这个作品对我个人而言,无异于重新回顾一下我乡土时期的基本的想法。而和后来的作品反差较大。所以这幅画对我个人来讲它的意义更大于这幅画本身,因为当时我感觉自己马上要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刘小东:《休息》是我1988年大学毕业以后的第一张作品,画着两个青年朋友躺在床上休息,床底下有一个电炉子,我画他们的时候,找到了一种特别宁静的东西。因为过去在学校画画总是忙忙乱乱,人都在一起,过于情绪化。这幅作品预示着我个人把这个艺术的视角转到个人的内心,个人的生活这里来。而没有去像过去的创作那么宽泛。我画的是非常具体的两个人。另外两张,一件是《三峡大移民》,这件作品后来社会影响力更大。随着自己年龄大,对整个国家的变化也越来越关心。我们都是发展中国家,整个国家在求发展,这种发展里面会带动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活变化。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选择了三峡,我觉得三峡是我们整个社会变动的一个浓缩的缩影。牵涉到成千上万人的迁移,以及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与社会的改变。 刘小东 《休息》1988年 布面油画 138×120cm 王广义 《大批判—欧米茄》 1998 年 布面油画 150×150cm

王广义:此次展出的作品创作于1998年,这个系列我是从1990年开始做的,时值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商品的大量进入,对我们生活构成了影响。最起码我作为艺术家在心理上有一种感觉。当然大批判创作完成之后,在社会上公布之后,批评界把它称之为政治波普,我觉得这个词也挺好,这个词最起码让公众、让人民听起来比较容易记住。虽然我从艺术家自己的角度来看也许我所要表达的并不是这种含义,对我而言我要表达的是中性的文化立场,就是我目睹了这样的事实,这样的一个时代。也许我并没有什么批判的态度。我觉得客观立场是我作品最重要的因素。当然它被批评界理解为政治波普,我觉得艺术作品阐述的多意性也有好处,艺术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

周春芽: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美术馆的话,艺术家的作品就不可能保存到现在。我现在展出的这幅画,二十年以前,那是卖给一个收藏家,后来收藏家又卖给另外一个收藏家,还保存这么久,又拿出来,最后由民生美术馆来收藏是非常有意义。因为它实际上收藏了这个历史。这个历史虽然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三十年,但是实际上是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

张培力:这幅作品是我当时从1986年到1989年整个手套系列当中的一张。当时画了差不多大大小小20张左右,但是他们的这个题目只有一个,就是《X》,因为我是把它作为一张画来画的。所以它们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我想强调一种没有个性的,比较中性的态度。手法是比较冷静的,是平涂的方法,更接近于广告画的方式。 张培力《X》系列 1986年 布面油画 180×200 cm

孟禄丁:这个作品创作于80年代,正好是85新潮刚刚开始的时候,一般美术史都把它作为85新潮的开端的作品,而且以前也介绍了很多,我觉得这个作品比较能代表当时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一种大的思潮。

叶永青:《沉思》创作于1989年的时候。1980年代是整个文化突然的破灭和文化的神话破产的时候,是每个艺术家都面临一个新的抉择和新的选择的时候。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是很彷徨的。这件作品很有意思,它后来参加了美国最早的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展览,加州美国亚太艺术博物馆办的《不与塞尚玩牌》,并在这个展览上被收藏掉,然后几经辗转,现在又回到家。 叶永青 《沉思》1989年 布面油画 69.2×53.5cm 舒群《绝对原则1 号》 1984 年 布面油画 160×200cm

舒群:应该说从我们这一批艺术家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就再也没有回头的可能了,不可能回到乡土里面去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确传达了一种时代精神。我记得比利时有一个杰出的设计师有曾说过:“只有艺术家才是伟大真理的不倒翁”,也就是说一个新时代到来了,广大民众,即便是感觉到了,也不一定表达出来,艺术家比较伟大的地方,就是能够把一种新感觉表达出来。所以俄国一个批评家说过:“当代艺术的作用是什么呢?它是打断常规反映,重塑普遍感觉”。从我们当时的画坛的常规状态来说,它还是沿用旧的逻辑,但是整个时代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成为中心,社会运行的逻辑就变化了。而艺术家能够提前把这个普遍感觉表达出来。

毛焰:这幅作品是我1996年转折时期的一个作品,在此之前,我画的都是大幅的人物肖像。1996年的时候就想在语言上下一点工夫,当时我一直很崇拜法国油画大师德拉克洛瓦,他那种程度微妙的语言的感觉让我着迷。小幅的作品,有利于在语言的精微程度上下工夫。大幅的则反映了在绘画程度上的认识,就是说它不是那么的精细,但是它在视觉上有一套体系或者说完整度。

邱志杰:我的展品是我1990年读书的时候开始创作,延续到1995年毕业之后的作品。严格意义上那不是绘画,是行为艺术的记录。是重复书写一千遍的很珍贵的纸本。在这个展览里面看到自己那么年轻时候做的东西,非常的感慨。

3.新艺术资本:民间收藏与民营美术馆的新纪元

栗宪庭:这个展览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很胆大的一个想法,因为这整个三十年,是中国自“五•四”以后在艺术革命上的一个非常大的节点。以往艺术节的讨论一直局限在小圈子里,没有真正去总结它,也没有将它的影响扩展到社会上。今天如果国家做这件事(回顾当代艺术三十年),会面临很多阻力,很多意见要争论。但是作为民间资本来做这件事,省去很多麻烦,也没有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

费大为:他们能够把这么多的不同时期的作品,而且都是一些质量相当不错的作品,聚集起来做一个展览,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事。因为这段历史的记忆应该让它持续下去,不能中断,这是非常重要的。

黄笃:民生银行建立了现代美术馆,实际上开启了一个时代。在这之前没有任何一个金融机构去关注当代艺术的范畴。这一事件的意义在于推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并且带动更多中国金融机构、或者一些大的公司,去考虑如何建立自己的文化形象,进而丰富中国的当代艺术现场,推动当代艺术发展。这个意义远远大于美术馆本身。

王璜生:民生美术馆致力于做的,是如何一方面对历史,进行现代美术史的回顾、总结、梳理,另一方面,通过新设立的平台去推出年轻的艺术家,而且将对年轻艺术家推到一个国际的平台上面去。我们以往的艺术家走向国际,更多是由国外的资金或者说国外机构支持的,那么中国文化机构应该有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判断力,去推出中国的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这都是值得我们中国的民间资本力量去做,这不仅仅是一个收藏、研究、推动的机制,或者说简单地树立一种文化形象,更是一种推动文化发展的责任。

桑斯:民生美术馆在文化领域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中国艺术领域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它是中国金融银行的巨头,从国内和国际范畴来说,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都是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

董梦阳:今天民生强有力的出现,来做这件事情,对我们未来艺术的发展,包括当代艺术的发展,包括市场的发展一定有好处。这次展览是一个榜样,是一个尺度,是我们的一个标准。作为一个民营美术馆来说,有它的灵活性,有它的先进性,有它的很多体制上的优势,未来中国还会有更多这样的美术馆出现。

皮力:其实民生建立美术馆,从筹备到现在已经两三年了,回顾历史,我们从十五世纪的“美帝奇”家族对意大利的影响,“洛克菲勒”家族对于美国的影响中可以看到,比较重要的收藏机构的力量,在某一个时候会推动艺术往前面走一大步。我想中国这个过去三十年,确实有了很大的一个发展。民生美术馆所做的不光是收藏艺术,把艺术留在国内,同时也把一些文化的观念放了进来。另外作为一个银行,这么大的机构,其实对国内整个艺术界和艺术收藏家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毛旭辉:这件事情做的很了不起。本来应该由国家的美术馆来做的事情,被民生美术馆捷足先登了。这个也让我对今天的资本和今天的这种现实,有了一种新的理解。过去总觉得资本和艺术很难简单地扯在一起,但是我觉得今天的事件呈现了一个现实,把资本的力量和艺术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希望可以继续走下去,而且对中国当代艺术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更多个案的研究。我觉得大众对这一段历史了解,还是不够的,希望随着美术馆的建立,能慢慢地弥补这样一个滞后的现象。

孟禄丁:美术馆就是要做对历史梳理的工作,它必须做高端的,带有指导性的展览,这应该是它的责任。我觉得第一个展览就做到这样,包括艺术质量和历史的价值都是值得称赞的。

张晓刚: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为在今天市场经济这个时代,艺术和企业的关系相对过去而言,其实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变化。今天,市场和艺术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暧昧。对艺术的评判由过去单纯系统的评判变成综合系统的评判,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觉得企业和文化、和艺术之间的结合,它实际上体现了今天人们对艺术文化的一个基本取向,他们是相互的作用。

赵半狄:我觉得民生美术馆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是跟中国人民当代生活,当代的艺术生活特别有关的这么一个机构。我们可以做一些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我所期待的。

谷文达:民生银行的行为是很前卫的概念,作为一个银行、作为一个资本,怎么样来赞助文化事业。我想它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一个美术馆,在这么短时间里面能够把这三十年的绘画进行梳理,是很有历史意义的。它折射了整个三十年的社会变化、动荡、开放、改革的进程。同时用银行的影响力,会带动一大批社会的关注。因为资本是社会的核心。每个人都在关注着资本。假如资本能够卷入文化的推进的话,自然而然大家都会卷入文化的那一部分。

严培明: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私人美术馆没有办到这种程度的。民生有这么大的号召力,是个很好的起步,可能会推动中国的公共的美术馆做出更专业的事情。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下一页
上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