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10.1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16 14:13:3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民生美术馆 民生现代美术馆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 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三十年

方力钧 《98.10.1》 1998 年 布面油画 250×360cm

方力钧与《1998.10.1》

方力钧作为中国后89新艺术潮流最重要的代表,与这个潮流的其它艺术家共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玩世写实主义,其中尤以方力钧自1988年以来一系列作品所创造的“光头泼皮”的形象,成为一种经典的语符,标志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半期 中国普遍存在的无聊情绪和泼皮幽默的生存感觉,或者更广义地说它标志了当代人的一种人文和心理的感觉,也许,无论东、西方,当代知识分子都变得有点泼皮 了,因为,面对今天的世界,我们越来越感到无可奈何,而且我们已经无法象卡夫卡和杰克梅蒂时期那样,感受到环境的压迫,揭示荒诞的存在以宣泄内心的压抑,并标明自己的独立意志。而今天我们几乎分不清我们与环境的界限,我们以为自己的独立,也许正是某种环境的结果,我们嘲笑这 个世界,也许正是嘲笑自己,我们不得不变得泼皮。

(一)

所谓后89,是我企图把握方力钧的艺术及其玩世写实主义发生的时代背景的概念。一方面,是指引 西方民主主义以拯救中国政治的理想主义思潮,在80年代末达到高峰,而随即遭到挫折后,所产生的普遍失落、反省,以及导引出的人文层面的无可奈何和无聊 感。另一方面,整个80年代以来的中国艺术潮流,试图以西方现代艺术和现代思潮来重建中国新文化的理想主义受到普遍的怀疑,或者说无论是尼采、萨特,还是 西方现代主义的种种模式,都不再成为更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精神和艺术上的支柱。这一点从文革后三代艺术家的更替和玩世写实主义艺术家群成长的背景中看得更清 楚。这一代艺术家清一色60年代出生,80年代末毕业于艺术院校,属文革后的第三代艺术家。第一代艺术家属文革中下乡知识青年代,文革的结束是知青群成熟 的背景,因此他们把真、善作为艺术的内核;社会批判和追求人性的复归构成了他们艺术的特征。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大量涌进中国,培养了80年代中期出现的 '85新潮代艺术家群,因此,强调文化批判和从形而上角度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就成了第二代艺术家作品的标志。而玩世写实主义艺术家群自70年代上小学始,就 被抛到一个观念不断变化的社会里。文革成为他们童年的记忆,他们又随着社会开放一起成长,1989年,在他们相继走上社会时,代表8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的 《中国现代艺术展》以西方各种语言模式为榜样,大喊大叫地登上官方的舞台,却随着官方的压力,迅速又转入地下。无论社会和艺术,拯救中国文化的理想只是子 虚乌有,留给这一代艺术家的只有来去匆匆的偶然的碎片。因此,这代艺术家抛弃了此前艺术家的理想主义与英雄色彩,把前两代艺术家对人的居高临下的关注,转 换成平视的角度,放回到自身周围的平庸的现实中,用泼皮的方式去描绘自己及自己周围熟视、无聊、偶然乃至荒唐的生活片断。因此,这也导致了他们抛弃80年 代中期对西方各种现代语言模式的模仿,而重新从写实主义——这个近代从西方引进,至今统治中国艺坛的写实主义中寻找新的可能性。......>>

【评论】生命是不可以被代替的——方力钧访谈录

作者:胡斌 刘明亮 魏祥奇

与方力钧见面是在一家酒店的餐厅里,他刚飞回北京,脸上还带着一丝倦意。我们的话题包括他创作符号的选择、图式的演变、精神意涵的揭示,他个人身份及 生存处境的变迁,评论者的界定与视角差异,当代艺术市场与运作等众多方面。他以其艺术家的视角逐条作出了解析,并时常以人或动物的身体机能打比方来化解一 些“理论难题”,透露出一种机敏和“狡黠”。也许现在大多数人关注他,是因为他创造的当代艺术成功者和时尚宠儿的神话,然而就他自己而言,最执著于保持的 是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以及对生命体的现实主义体悟,尽管这些与资本遭遇时未必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他的状态越来越显得放松,语气缓和而透着些许锋芒,但有时 也隐约流露出对某些问题和现象的厌倦和回避情绪。在与他对话的一个月后,上海美术馆举办了以其姓名为展览名的大型个展。在当下,“方力钧”已经成为一个突 出的现象,用不着过多的诠释,它就能汇聚众多的目光。

生命是不可以被代替的

《画廊》:今年“艺术北京”教育项目论坛上,尹吉男教授在演讲中谈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海外获得国际声誉的中国艺术家,主要依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资 源,而这种借助中国符号获得成功的策略可能会影响到他们最终在艺术上真正的高度;他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要进入中国文化的上下文,寻找到具有文化意义的参照 物。我看到一些关于你创作的“光头”系列的评论,认为你的符号选择是根源于本土环境的,体现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吁求,你自己是怎么看的?

方:形象的选择,应该是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有不同的表现,是比较自然的,更多地符合你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创作者与搞理论和批评的人的思考角度不一样,他 更多的是关注个人心理上的东西,找一些形象,慢慢地筛选,运气好的很快就做出来了,运气不好的弄一辈子都在外面,直到自己都麻木了,忘记了原本想做什么。 我觉得对形象的选择,大的方面是这样,但是一旦自己选定了,使用某种形象或某种符号,你就需要给自己找一定的人文理由,至少要说服自己,然后才能够继续使 用和在上面发展。对于外国人的反应,每个艺术家都是不一样的;就我而言,创作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重心就是,生命是不可以被代替的。......>>

艺术简历

方力钧

1963年生于河北省邯郸市,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在北京。

展览

1984 《第六届全国美展》,广州

1989 《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1 《方力钧•刘炜作品展》,北京

1992 《方力钧•刘炜作品展》,北京艺术博物馆

1992/93 《中国新艺术展》,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悉尼/昆士兰美术馆

布里斯本/巴拉特市立美术馆

巴拉特/堪培拉艺术学校美术馆,堪培拉,澳大利亚......>>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