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

时间:2010-03-10 08:51:10 | 来源:首都博物馆

展览>

“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展览不只是对一个人物的介绍,更是对一个时代的展示。公元16世纪,世界历史出现巨大转变。中世纪的黑暗愚昧在地理发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浪潮席卷下被渐渐冲淡。科学思想战胜了封建迷信,人本主义冲破了宗教禁锢。面对迅猛发展的基督教新教派,罗马教廷这座衰朽堡垒摇摇欲坠,它的守卫者们惶惶不可终日,挣扎着维护教廷渐趋黯淡的光芒。天主教维新组织耶稣会派遣大批成员到世界各地传教,以扩大罗马教廷的影响范围。1578年,利玛窦沿着达·伽马开辟的航线,乘风破浪前往印度,开始了他的远东传教之旅,并于5年后踏上澳门土地。从此,他把后半生交给了中国,行程路线贯穿南北,最终辞世于北京。该展览的展陈设计别具特色,基本上按照利玛窦走过的路线安排陈列空间。利玛窦从欧洲到亚洲的海上艰苦之旅用一个铺着木板的狭窄空间表示,配着波涛滚滚的声音,能让观众身临其境般体会利玛窦遭遇的种种困难。

利玛窦是一位大学者,他的勤奋与渊博值得我们敬佩。为了引起关注从而便于传教,他饱学各种知识,给中国带来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及艺术成果,让明朝士人看到了精密器械与写实油画。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展呈现了代表16世纪左右欧洲科技水平的星盘、圆规、经纬仪、约分仪、水力锯、挖泥船等,涉及天文、地理、测绘、机械等诸多领域。大部分展品制作精良、小巧细致,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足以令观众在惊叹之余了解利玛窦介绍到中国的科学用具之原状。提香、拉斐尔、卡拉瓦乔等大师原创的油画作品则用于表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伟大成就,不但揭示利玛窦从中汲取的西方绘画技法,还给美术爱好者提供了一场华丽视觉盛宴。

拉斐尔名作《永恒与天使》在利玛窦展览中出现。画中,小天使簇拥着半身的上帝,他正在赐福、目光朝下。这件作品可能是拉斐尔主创的《基督被解下十字架》的祭坛大屏风上端的装饰线脚,是为佩鲁贾的巴里奥尼家族创作的。

古罗马学者西塞罗的著述《论责任、论友谊、论老年、悖论》的16世纪版本反映了利玛窦研究过的知识。西塞罗著作中的人性和伦理智慧、作品的文风被视为演说家和作家的最佳典范,因而对西塞罗著作的研读构成了耶稣会士教育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利玛窦,他在自己的第一部中文著作《交友论》(1595年)中引用了西塞罗《论友谊》一文中的许多格言。

火绳枪是一种从十五世纪末起被广泛使用的火器。这里陈列的展品包括滑膛枪管和牛角及螺钿镶嵌的外壳,主要特点是它的“转轮打火”系统,避免了使用火绳点火发射。

拉蒂诺测角仪是用设计师拉蒂诺·奥西尼(1530-1580年)的名字命名的,用来测量距离、高度、深度,还用于地形测量。它有一个中央轴及与它相连的四个移动轴,它们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配有窥孔。轴上还刻有不同度数。

简易经纬仪通过测量位置角度来观测高度、距离和进行地形勘察。它有一个中央圈,中间是转动的罗盘,外面有一根带有两个窥孔的转动照准仪。当窥孔对准某个特定地方时,经纬仪就会在地平中央圈内显示对应北极磁场方向的位置角度。

利玛窦是第一位把欧洲近代文明慷慨介绍到中国的西方人,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认真钻研中国典籍的西方人。他巧妙借助儒家文化传教,一方面肇始了东西方文明的接触,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世界上很多地方不同,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制度与传统。利玛窦访问的明朝正处于理学思想和士人文化占主导的状态,同时也有着无与伦比、璀璨夺目的物质财富。青花瓷、金银器、玉摆件和水墨画体现出中国晚明高超的工艺水准以及从皇室贵族到普通文人都推崇的哲学理念。这些物件代表了利玛窦所看到的泱泱中国,也许曾让他艳羡不已、啧啧称奇。

本次展览展出了首都博物馆藏的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罐。此罐制作于明朝万历年间,肩部饰一圈缠枝花卉纹。腹部四开光内均绘人物故事图,近足处饰莲瓣纹一周。底书青花双圈“大明万历年制”6字双行楷书款。明代是我国瓷罐史上的鼎盛时期,由于“罐”与“官”谐音,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超过了瓶、尊,成了兴旺门庭的吉祥物。它们的用途与品位,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并取代瓶,成为人们居家摆设的重要物品。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