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史: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览北京开幕

时间:2009-09-26 19:02:46 | 来源:美术报 王凯

展览>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


我国自古便有盛世修史的传统。回顾历史,近而可望的是分别于明永乐年间与清乾隆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今日,亦为国力强盛之际,一个充斥着视觉文化的图像时代中,由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主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览,于9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以图像视觉谱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嬗变。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蔡武,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术委员会主任、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主持开幕式。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工程领导小组成员汤恒、董伟、刘中军、王家新、范迪安,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的有关领导以及参与此次工程创作的艺术家们出席了开幕式。

蔡武指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组织实施,充分调动了广大美术工作者的积极性,以优秀的创作项目吸引和凝聚了目前国内最具创作实力的优秀艺术家投身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研究,带动了美术院校、画院等众多美术创作单位的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对青年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

李从军在讲话中谈到,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实施得到了艺术家们的热烈响应,许多知名老艺术家积极投身此次主题性创作,他们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令人感佩。这些作品代表了当代中国主题性创作的最高水准,其中有些作品堪称经典传世之作。

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王家新指出,之所以将此次创作称之为“工程”,意味着是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这一事关美术创作的制度,每步都有明确的立项,这也预示着国家财政在资助文艺方式上的改变。 这种对美术创作的扶持制度能否得以延续?王家新告诉记者,以往,在美术的范畴内有多种多样的资助方式,而在未来或许将更多以设立基金会的形式,资助美术创作,进而促进美术事业的发展。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的成功,是艺术指导委员会在把握、指导与评审三方面的努力,而体现在艺术家身上,则是传承、探索与突破三方面的结晶。

从最终展出的作品创作团体归属地来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以及总政系统的美术创作者,是比较集中的创作团体。从各画种的比例来看,油画无疑在其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对此,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分析,依据油画在西方的传统来讲,其在色彩、空间以及形式本身上,都更适合于大题材、历史画的创作。中国画的创作更多的时候是文人画的传统,不外乎一对一、庙堂式的创作欣赏方式,从而给艺术家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在同创作者的交谈中,记者也了解到,因为历史题材作品创作尺幅较大,部分创作者为了保障作品能更近、更快地得到有关专家的指导,以及加强与同类创作者之间的交流,都将作品的创作转移到北京——在北京租赁场地用于创作。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了解到,此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品,在将来或许也会像以前的历史题材美术作品一样,不仅载入美术史册,也将会被应用到相关教材中,用以爱国主义的教育。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