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一石
北京通州宋庄艺术馆往北,通往栗宪庭住所的道路两侧,绿树如伞,环境清幽。栗宪庭的居家,设计独特,别具匠心,清雅幽静,一种惬意自心底油然而起。庭院篱笆墙南侧,一方池塘,碧水微澜,野趣横生。我们《中关村》杂志社一行都感慨道,中国文人想象中的诗意居住环境也就是这样吧?
多年以前,曾传言栗宪庭退休了。但我们看栗先生家里却是宾客盈门,他坦言2009年忙碌的展览有30多个,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85新潮”与“政治波普”
栗宪庭1949年出生于河北邯郸,中学时代便因言论过激遭受迫害,被打成“反革命”,遣送乡下劳动改造。他因为出黑板报兼画刊头闻名出众,被当时在乡里采风的几位中央美院老先生半路相中,推荐到当时还属于工农兵大学的中央美院就读。
作为艺术批评家,栗宪庭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声名远播。1979年,他开始担任中国美协机关刊物《美术》杂志编辑,大力介绍乡土美术、伤痕美术,并推介上海十二人美展等。后来,他以独立策展人身份推荐的几名艺术家,策划的几个国际展览获得极高知名度。一名外国艺术评论家在专栏文章里,称他是中国当代艺术教父。
栗宪庭大胆报道了“星星画会”部分艺术家们提出的当时显然是“离经叛道”的“艺术的本质是自我表现”的说法。而像四川美院的罗中立、程丛林、高小华等代表的所谓“伤痕美术”思潮,也是栗宪庭最早推举到《美术》杂志上公开亮相。这些“脱离航向、偏离主道”的新潮思想,自然是犯了大忌。所以,栗宪庭被迫停职在家。直到1985年,社会空气再度宽松缓和,栗宪庭再度出山,谋划《中国美术报》,开辟了“新兴美术家集群”栏目,大规模地报道了全国各地一些年轻艺术家在新的艺术思潮下的大胆探索,形成中国当代艺术史中重要的“85新潮”。
1989年初,栗宪庭与高名潞等人一起策划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正是那次大展让国外媒体和世界艺术界认识到中国有个栗宪庭。1991年春,栗宪庭发表《当前中国艺术中的无聊感——玩世写实主义潮流析》,玩世写实主义诞生。10月份,他根据王广义、张培力等艺术家创作的具有政治意味的波普作品,在拟定《后'89中国新艺术展》的题目和子题时始用了“政治波普”的概念。之后写了《“政治波普”与消费形象》、《政治波普——对意识形态的即时性消费》,催生了又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概念——政治波普。
1993年,老栗接受国际著名策展人泽曼邀请,组织了十几个年轻的中国艺术家,第一次参加素有艺术界奥林匹克之称的威尼斯双年展引起轰动,真正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教父的地位,也由此在国际艺术界引发了持续多年不退的中国热。
圆明园画家村记忆
栗宪庭的客厅西墙上,悬挂着岳敏君、方力钧等几位圆明园画家村走出来的当代艺术大家的作品,煞是惹眼。这使我们勾起了圆明园画家村的往事。
北京自由艺术家群体是大陆中国在上世纪最后10年的一大人文景观。一作家曾把一个在上世纪90年代享誉艺术圈的理想圣地——“圆明园画家村”的生活喻为“20世纪最后的浪漫”,并出版《20世纪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艺术家生活实录》。
不论谈到圆明园、宋庄,抑或当代艺术,栗宪庭都是个绕不开的人物。对于无数个年轻的艺术家来讲,栗宪庭已成为导师一般的人物,这些年轻艺术家渴望听到他的忠告,希望获得他的肯定或是能聆听他对浸绕在其它主题中的当代艺术的最新看法。
关于圆明园画家村,栗宪庭介绍说,真正的艺术村落的形成要到九十年代,但八十年代中期是一个前兆,这是跟整个社会背景有关的。那时候开始出现下海潮、民工潮、个体户,也就是说开始出现自由职业这样一种现象。那个时候许多北京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服从分配回到家乡,就漂在北京,很多艺术家就漂在北大和清华附近。当时栗宪庭就职的《美术报》做过一次报道,称他们为“盲流艺术家”。
栗宪庭说,《美术报》解散以后,丁方、田彬和他也开始成了漂泊一族了。田彬第一个找到后来成为圆明园艺术村的那个福缘门村,看见那有很多空房子,而且挨着圆明园的福海,可以游泳,觉得环境很好,就搬到那去了。丁方紧接着也搬过去了,方力钧那时跟他们来往比较多,也搬过去了。真正的圆明园是这样开始的,后来就有些人来北京投奔到那。栗宪庭也介绍过去不少人,包括鹿林等。
栗宪庭说,我觉得圆明园的意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方式上的独立,即不按照“有国家单位”那样独立的生存,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意识形态在组织上的控制,以致形成真正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中国从此有了这样一个自由自在的生活群体。
当我们社长卫汉青谈到《中关村》杂志想在9月初举办2009艺术中关村博览会时,栗宪庭非常赞同,并答应策划其中的圆明园画家村艺术展,帮着张罗。栗宪庭的梦,也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梦。他说,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全面反映“圆明园画家村”的首次展览。
宋庄的“指路牌”
宋庄是一个主要由小堡村、大兴庄、辛店和喇嘛庄四个村组成的镇。到1997年,不止小堡村,其他的三个村里早就有艺术观相同又相左的画家们济济一堂。
栗宪庭回忆说,1994年开始有一些人陆续来宋庄。为什么会选择宋庄,其实是一个很偶然的原因,就是因为张惠平有个学生是这个村子的人,提供了信息,说这个村子有很多空房子,农民进城了,房子就荒废了。他们就过来看,一看周边环境还不错,有潮白河,那时桃花也正在开,觉得很理想。所以决定在这安顿下来。后来他写了一篇文章《我只是想住农家小院》,说了他来这里的过程。在圆明园的时候方力钧、张惠平、岳敏君几个人关系比较好,总在一起吃饭,集体请个保姆做饭,像食堂一样,所以就一起约着在宋庄买了地买了房子。
“在艺术这个江湖里混迹了这么久”,栗宪庭想找个地方安静下来,退出那些是非。 他在小院里,种植了花草和一棵石榴树,屋门上他手书一联:春去冬来须细看,鸡鸣狗吠且闻呼,以为从此可以过上鸡犬相闻、感受时节变化的日子了。
本是满怀出世之心的他一不小心又成就了一系列入世的大作为。自2004年开始,为宋庄的盲流艺术家们争取到可以永久居住下去的家园;推动了宋庄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的落成与飞速发展;创办了中国行政级别最小但规模却达到5000平方米的村级美术馆——宋庄美术馆;又创办了专门支持国内举步维艰的独立电影创作的栗宪庭电影基金会。
有人说,栗宪庭是流浪画家通往圆明园画家村的“指路牌”,每天都有画家来找他,而他把他们推荐到圆明园。现在,他又变成了宋庄的“指路牌”。我们两次走访栗宪庭,就有画家前来求其联系落脚和建美术馆的。
栗宪庭的梦想依旧还在梦想当中,因为忙碌的他习惯了在艺术的路上不断开拓前行。有人说他“是一个战士而不是一个学者,他不混迹在人群之中,他要打破偶像。”他惋惜“现代社会人人享有艺术的权利,但艺术还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他要用一个时代来诠释艺术的魅力,追梦无悔。
关于圆明园画家村艺术展的对话
对话者:卫汉青(《中关村》杂志社社长)
栗宪庭(著名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
卫汉青:9月初,我们《中关村》杂志将在海淀举办2009艺术中关村国际博览会。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的摇篮圆明园画家村即诞生于海淀,中国传统艺术的许多大家也多居住在这里。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当代艺术“东南飞”,成就了朝阳798、通州宋庄。我们知道,您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奠基者和倡导者,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关于本次博览会,我们想有请您给我们出谋划策。
栗宪庭:2009艺术中关村国际博览会,要力争吸引众多国内外著名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及艺术团体的参与,为艺术家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交流、展示平台,多元化地展现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打造一场卓尔不群的艺术博览会。这是一件大好事,我对本次博览会感到高兴,并预祝博览会取得成功。
卫汉青:近年来,随着海淀区对文化艺术的重视与扶持,许多艺术家产生了“回归”的趋向,在海淀区涌现了西区艺术A大道、颐和园国际艺术城等新兴艺术机构和集聚群。
栗宪庭:我建议中关村要多做些画廊,西边的文化发展起来了,大家都在关注,中关村要注重与艺术有关的东西。另外,中关村动漫产业蓬勃发展,这是中关村的优势,因为有许多这方面的资源,中关村要保持并继续引领动漫产业发展。
卫汉青:一批高科技公司新型艺术作品和形式的展示,将是这次博览会的特色和亮点。如在北京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水晶石科技公司,又包揽了上海世博会、伦敦奥运会的艺术造型和数字影像设计工程,将和汉王科技、清华紫光、爱国者等在博览会上精彩亮相。
栗宪庭:中国文化发展不成熟,现代社会人人享有艺术的权利,但艺术还没有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艺术与科技结合也有许多路要走。中关村应该在这方面好好发展、引领。
卫汉青:国务院7月23日刚刚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旨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为突出博览会的学术性,博览会邀请了国内40多位著名艺术家、文艺理论家、专家、学者组成专门的艺术顾问委员会。
栗宪庭:欧阳中石、李铎、刘大为、杨力舟、杜大恺、王迎春、杜希贤、毛水仙、彭峰、刘人岛等很多成员都是我熟悉的老朋友。我建议著名画家、圆明园画家村村主任伊灵参与圆明园回顾展的具体事项。
卫汉青:这次博览会我们想重点安排一个圆明园画家村艺术展。这也算是郑重邀请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先锋回原籍办展。圆明园回顾展展出面积约500平米,由影像单元、艺术家作品单元、文献单元三部分组成。影像展由赵亮的《告别圆明园》、胡杰的《圆明园的艺术家们》等影像资料构成;艺术家作品展由岳敏君、方力钧、伊灵等一批从圆明园画家村走出的、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组成;文献展由有关圆明园画家村的研究性文章、专著等出版物组成,阐释了圆明园画家村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地位与影响。
栗宪庭:圆明园画家村有它的历史价值。上述三单元毫无疑问将共同呈现出对艺术家的“理想圣地”——圆明园画家村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回顾。从中国当代艺术家艺术探索的初始之地、精神领域的“圣地”——海淀区的圆明园画家村,到之后的国际化的798艺术区、自由艺术家聚集宋庄以及上苑画家村,这些迁移、集聚、融会推出及成就了大批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及画廊机构。我可以挤时间帮你们策划这个展览。
卫汉青:好!谢谢栗老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