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亚洲方位
黄笃(总策展人)
2008年“第三届南京三年展”以 “亚洲方位”为主题,不仅表示了亚洲的方向与位置,而且反映了对亚洲共同体的想象,即都市幻想、社会批判、价值协商、日常关照、宗教与习俗、传统与现代、真实与虚拟。“亚洲方位”是从新的角度对多样的亚洲文化进行重新界定和解读。“亚洲方位”既是在全球化语境中不断探寻亚洲的新方位,又是在动态的亚洲方位中不断确立不同国家主体性的新坐标。中国与印度的崛起,推动了“亚洲方位”的移位。“亚洲方位”是针对亚洲现代化发展进程和亚洲当代艺术现状的思考和分析,反映了现代亚洲发展的潜力与活力,再现了亚洲各国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亚洲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在多元化的世界架构中又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在当代艺术领域,亚洲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空间。处于不同民族、传统、宗教、习俗与现代化的际遇中,亚洲当代艺术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它蕴涵着身份与差异、传统与现代、排斥与包容、里与外相关的复杂性、丰富性与多样性。
基于这样的文化特征,“第三届南京三年展”以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实验方式处理亚洲艺术问题——把这种知识建构看作是非固定的不断变化和流动的状态,试图在亚洲内部发现和建立超越民族国家政治结构的想象空间与对话平台。“第三届南京三年展”在亚洲方位的框架下通过挖掘各国艺术家的不同视点、想象力、创造性,直接切入当代文化与美学的命题。这里,“亚洲方位”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对复杂而多样的亚洲当代文化的归纳和概括,由此在展览结构中明确了“日常与超验”、“放大与过滤”、“异位与迷乱”和“虚拟与探针”四个议题,它们涉及到日常生活美学、批评美学、精神心理美学和技术美学。
“日常与超验”从艺术角度中生发的转译,既不是现实生活本身,也不是纯粹精神,而是一种具体而微观的,包含着生存空间、习俗、物品和非物质化视觉图像的再生产,这种生产依赖于艺术家的判断、选择和提升,艺术家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语境、不同知识结构出发,赋予日常生活对象以个人化的艺术经验。
在“放大与过滤”中,艺术家通过微观学的批评方法,将社会现实宏大场景中的细节抽离出来,进而把被遮蔽的复杂问题清晰地给予呈现,由此可以解读出隐藏在图像背后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可以说,“放大与过滤”摈弃了传统的艺术认识论,而是在微观学基础上提炼的方法论。它注重在空间意义上的细节放大,而不是在时间意义上追求艺术史的逻辑。
“异位与迷乱”针对的是现代社会发展产生的风险文化(国家冲突、股票涨落、石油危机、粮食价格浮动、房地产起伏等),人在今天动荡起伏的环境中总是期盼一种确定的、稳定的生存空间,但往往被不确定性的因素所打破,这种现代性对人的异化最终造成了人心理的焦虑、不安、恐惧和怀疑。今天的艺术反映的正是人在心理错位中产生的恐慌和迷乱。
“虚拟与探针”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观察艺术与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关系。它在哲学意义上已不再是与二元论相关的话题,而是强调科学技术的新辨证观——虚拟与真实的关系——虚拟即真实,真实即虚拟。如果说经典哲学关于物质与精神的争论是历史上的基本思想话题,那么虚拟与真实则是当代文化的重要技术美学命题。
“第三届南京三年展”正是以这样的独特视角探索多样共存的亚洲当代艺术。如果说艺术是一种文化理想的形式,那么以艺术想象来解释和建构亚洲内部对话、协商和交流就格外具有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