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之光走向理性之光——康海涛个展观后感

时间:2017-06-10 12:15:27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展评>

海报

展览前言

2016年6月8日,偏锋新艺术空间荣幸推出艺术家康海涛的同名个展,展出他近几年创作的十余幅架上绘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他目前日趋简约、抽象的演化轨迹:不仅对日常景象的描绘越来越简约,更对那些具有显著抽象特征的物象有着极浓厚的兴趣。

光的记忆,2016-2017,纸本丙烯,182x368cm

对康海涛来说,风景绘画首先是他对世界的“记录”与“陈述”:阒寂夜色中的遥远山岭、孤寂的加油站的模糊灯光、一个昏暗的楼道、一段光影斑驳的外墙……在这些宁静却又有如迷梦的寻常景象中,总是自然流露出复杂深沉的社会感慨和当下特有的心灵焦灼。

光的记忆,2016-2017,纸本丙烯,182x368cm

从最初有着驱不散的梦魇的夜景,到后来抽象的形式趣味或幽微的诗意体验的日常风景,再到近期将敏锐的日常经验置换为隐晦的图像视觉的图像化风景,康海涛笔下的风景,其实都是一个心绪不宁的见证者眼中的风景。在无尽“虚无”摧毁了种种有着鲜明意义与价值取向的见证激情的时候,这些“风景”正是一个精神失语时代睿智而深沉的言说。康海涛近期创作的《墙》、《光的记忆》等作品,以其复杂深刻的精神体验、隐晦而睿智的抒情姿态,以及淡然而恢宏的成熟气度,充分体现了中国“70后艺术”的新境界。

理性之光

夜,2016,纸本丙烯,221x152cm

荆棘,2016,纸本丙烯,5852x172cm

在笔者看来,康海涛的绘画慢慢完成某种内在的超越,“夜景”系列是康海涛潜入自己艺术王国的路径,他通过个人独特的视野和体验寻找到了专属自己语言范式和表达场域。但他没有停留在重复和罗列物像这个阶段,也没有简单的改变风格和题材,而是沿着这条线索去繁就简,慢慢潜入到物像和绘画内在的深度,画面的本体语言更为舒朗自为。表面看这批新的绘画还是夜晚宁静的风景,但你越发感觉那不是“风景画”的概念,那种似轻实重、疏松而质密、淡然而恒久、似薄实厚的意蕴已经趋向了理性精神的维度。

崇高的形式,2015,纸本丙烯,120x243cm

康海涛的创作线呈现两个维度,一条是他偏于自然主义的“夜景”系列,一条是他的抽象性作品,两个维度的创作本身是独立而互补的。夜景的创作方式偏于长期作业,使用积墨法一遍遍显影般缓慢出呈现画面,而抽象系列更多的来自单刀直入般的直觉性体验。抽象系列本是他在绘制大画疲惫之际的一种纾解,但渐渐发展出一条独立完整的创作线。而近年来的“夜景”大画的创作线索有渐渐融合抽象系列的趋势,画面的构图与结构越发简约,作品愈渐冷静和抽象之意,而对自然的描摹渐趋疏淡,偶发性、戏剧性的场景让位于更为恒久、秩序感的情景。

二分之一阴影,2014,纸本丙烯,114x242cm

绘画局部

按康海涛本人的话说,他现在画一张大画,就像构筑一座建筑,每天都盖一层砖瓦,日日加盖直到完成,以这样一种冷静而理性的方式建筑自己的“大厦”,这样就将情绪的因素排解到最少。在他的画面中经常能看到铅笔的定位点、十字线、横线,这是他将画稿按照比例放大到大画的标记点。看上去就像一位建筑工程师的图纸。但这样的方式丝毫没有使作品变得呆板僵硬,他们本身已经浑然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作品在“自然”表现下的秩序感和抽象的精神意味更加浓郁。

墙,2016-2017,纸本丙烯,140x243cm

反光,2017,纸本丙烯,58x74cm

如果说康海涛过去的画还带有更多的自然界的神秘和梦魇,现在的画更隐现了基于理性之上的某种精神之光,物像隐逸散淡的诗性隐藏的更深。它已经不在是自然的玄秘和情绪性的感伤郁结。在这批最新的具象绘画中,他也不在拘泥于树林、楼房这些标志性的事物,一块发光的金属板、一处彩色多棱镜般的反光他都可以拿来作为绘画之物,理性之“光”已超越了物像的区隔,任何引起他感触的事物他都能画出那种意味。

 康海涛讲解自己的作品

此次展览在展出绘画的同时,还展示了他的摄影作品,这些摄影带有鲜明的直觉性的体验,本身兼具抽象和具象之美。这些摄影其实是他的创作素材,多是一个角落,一个窗棂、一排光影的树林、一扇窗、一扇门,随手拈来,都兼具着绘画的韵味和表现力。这代表着他的视觉经验和判断力,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摄影作品的呈现方式也很有趣,一处是在展厅二层的一处小房间的墙上,以图片墙的方式排列,一处是在一层大厅的一处隐匿的大房间里,照片以幻灯投影的方式打在一面墙上,观众在里面有欣赏影像艺术的感受。

展览将持续到7月16日。

康海涛

艺术家康海涛

1976年生于重庆,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成都、绵阳。康海涛从2000年以来一直探索“夜景”系列的油画创作,所描绘的对象多是身边熟悉的场景和日常事物。康海涛曾多次参加香港、美国、韩国、捷克、意大利等地的展览,他的作品被龙美术馆、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及私人收藏。

展览现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