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没有能力恐惧的时代里自我批评

时间:2017-05-28 15:16:10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展评>

展览现场

京特.安德斯曾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能力恐惧的时代,他指的是二战后的原子弹危机。就在前不久,曼彻斯特发生恐怖袭击,恐怖主义早已弥漫渗透到了全世界,自杀式爆炸袭击或潜伏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媒体时代铺天盖地这样的信息,恐惧似乎稀松平常,人们早已习惯性的冷漠,无动于衷,甚至麻木不仁。京特说我们缺少的是“没有恐惧的自由”,我们可以“为了摆脱恐惧而拥有恐惧”,或者说为了生存而拥有恐惧。在这样一个没有能力恐惧的时代,自我批评就显得尤为必要。有道是修身齐家治国,方可平天下。自我批评,实际上是对于社会的批判,对于自身生存与存在的反思。

 召集人卢迎华

展览召集人之一卢迎华谈到:“每一个自我,自我之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深嵌在具体的现实之中...作为文化生产者,如何将自我生产知识的立场重置到不同现实和连接的可能性之中?”召集人苏伟认为:“每个人的自我,是分裂的碎片化的自我,直指社会现实的某一方面。”卢迎华、罗小茗和苏伟作为召集人,邀请各位艺术家、策展人、文化批评学者就所提出的议题“自我批评”一同展开思考。

召集人苏伟

声音根据地

策展回应人:李蔼德

李蔼德现场表演

荣光荣

荣光荣(阿荣)和阿鸣的演出现场纪录《暴力演奏,演奏暴力》呈现了作为情感媒介的声音。阿荣戴着固定的耳机,耳机中播放着阿鸣奏出的震耳欲聋的噪音音乐。他不能消极忍受,唯一能做的就是将暴力反施给阿鸣,直至筋疲力尽。

张立明

在一个昏暗的灯,灯下放着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的录音机,按下开关后会有一个尚未能勾引响起,那是艺术家张立明正在介绍自己的思想过程。他参考了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克拉普最后的录音带》,剧中克拉普重听了他生命的不同阶段制作的一系列磁带录音,逐渐痛苦地意识到人生中浪费了很多机会。在张立明的改编中,艺术家本人的独白详述了他对中国声音艺术家处境的想法。

观众拍摄作品

 张立明作品

李颖珊

艺术家拼接了两部分现场录音,详述了她对香港近期事件的感受。第一次录音是在跟随抗议游行的过程中记录的,抗议者利用水泥渠盖设置路障;几个月后,在俯瞰港岛的渡轮码头上,她完成了第二次声音记录。两个不同地方的井盖发出的声音造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原始声音中的社会含义是否还在以某种无形的方式徘徊?

展览现场

 李颖珊作品

边界:探险和侦查

策展回应人:郭娟、郝敬班

郝敬班在现场

董星

这些影像和照片大都拍摄于国境线附近。照片的部分来自董星2016 年底在云南的一次旅行,其中的的山峰、河流和村寨拍摄于中国与越南、老挝、缅甸三个国家国境线上的一些区域。在这里,国家意志与行政权力的贯彻相较这个国家的其他区域显得更加松散;从管理的层面来看,边界所指的也并非一条不可协商的分割线,而是周边的一整个区域。潜在的冲突和危险仍然牢固地盘踞,当地的日常生活形态及和外来者的行走路径和叙事随时可以被打断。

许家维作品 

许家维 《回莫村计划》

许家维的“回莫村计划”里生活着一群在官方历史上失去身份并被遗忘的人。1949 年以前,他们属于国民党军队的正规编制,国民党战败后,军队由云南撤退至缅甸,“明撤暗留”以备反攻的这支部队从此脱离了“正常”的轨道,进入由政治格局造就的地理和时间夹缝中。冷战终结后,边境上的这个情报村的功能消失殆尽,这也意味着这些人的身份被取消。他们被历史的行进抛诸脑后,但另一方面,个体的生命和生活却都仍在继续。录像《回莫村》和《废墟情报局》分别用不同的视角和手法讲述了这个曾经的情报村的故事的多个面向。

李杰在现场 

多少时间被浪费了

策展回应人:李杰

 

王美玲作品

王美玲

王美玲,实际上并无其人,是李杰偶尔在某一些场合借用的一个身份。他谈到自我批评和自己需要保持距离,没有距离无法看清,需要一个他者,所以李杰虚构了这一人物。在2015 年Art021 上,她展出了一些素描和摄影作品,并有朋友送她两个花篮,庆祝其首次个展。暂时对她的设定,大概是她有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数年前曾经因个人理由到欧洲攻读硕士,但没有念完就回到香港工作。

她是一个不算多言的人,喜欢观察,有主见也很独立。她不太享受分享。因为喜欢拍照,后来就去了学画画,主要是画素描,偶尔会画水彩风景画,但她觉得自己画得不太好。她这两年过得比之前愉快。这一次王美玲会展出两张新的静物素描,另外她的朋友也会送来几个花篮以示祝贺。她这一次会接受一次采访,聊聊她对出国展览、业余创作的心得与经验。访问录像会在展览里播放。她这一次的出现,可能是界乎物体和留言之间的一种状态。 

王思遨

这一系列的作品是对日常场景的戏仿。零碎的图像和心理描写,都在盘问着关于创作和纪实的对立、诗意和烦恼的关系、体制和体制下的人等等问题。空间被提问和线索占据,语意的矛头都指向事实的本质:艺术家的“徽章”。就像肉店门口挂肥肉,牙医诊所门口展示牙齿模型,艺术家的门口又挂着什么?

 

韩国Project ViA团队在现场

诗的真境:浪漫城市

策展回应人:韩国Project ViA

 

安戴斯作品

安戴斯

Andeath做着搜集被弃的衣服和事物而重组的行为。艺术家在近数年间持续着从南浦洞或黄鹤洞购入旧衣服后,每天尝试不同搭配的“每日搭配”系列作品。

 

李东昱作品

李东昱作品

李东昱

作品是用艺术领域的人的名片制作出迷你模型来表现的,这是对隶属、关系、稳定性的描述。另外把铁链和彩纸扣系在一起的作品则诗意地隐喻着在社会关系中强弱的共存是多么脆弱、无常。

金宰范

金宰范调查、研究韩国的全球化、经济化、民主化的实践,探讨时间序列过程中的构造性问题在当下是如何显现的。本展览将展出Unbreakable小主题之一的“航海”。展出的船会以报纸做成,这是因为报纸这一媒体形式时常会给人们带来对现实和未来的不安。艺术家将通过对事件的编辑、重构的形式,提出如何去批判地重新认知貌似提供社会信息的媒体问题。

吴硕根作品

吴硕根

吴硕根把韩国教科书中的少年哲秀和少女英姬作为创作的素材。通过吴硕根的作品,本来作为模范的好孩子们变成了讽刺社会集体性的角色。本展览中他们会扮成《浪漫城市中的哲秀与英姬》,与中国式的既定形象形成对比。

金月植

金月植以废纸做成的佛像等方式解释着韩国城市老龄化、贫困等问题。

 

车载作品

车载

车载用以“自我述说”的城市中嗡嗡作响的声音作为媒介编织着城市当下的动态。用既必然又偶然产生的经验之碎片和痕迹制作凹槽,用声音填满、连接那些“深度”的作业,创造出感官的扩张、创造出作为城市之间浪漫的偶然经验。

白承祐

Re-establishing Shot (2012)是将首尔、釜山、东京等国内外大城市的图像像拼图一样汇集在一起制成的大型照片,在一张图片中同时展现各城市形象。这一系列作品能够让我们联想起正在逐渐模糊失去地区特性的标准化国际大都市形象,摆脱国界限制,重新审视“后城市”的时代。

 

Salt Projects在现场

适当的教导

策展回应人:Salt Projects

HBO 出品的电视剧《西部世界》创造了一个令人着迷的主题公园,到访的人类可以周而复始地剥削、玩弄、折磨园中超拟真机器人,享受逼真的性和暴力体验。这部融入经典西部元素和浓重科幻主题、情节建构周密、采用互联网蜂窝思维和自我剖析式的电视剧迎合了今天由电视及相关探讨所主导的大众文化的趣味。智能机器人作为人类对于自身影射性的存在,它的研发伴随着人类对于自我认知的不断深化。而随着剧情的展开,机器人主人公逐渐自我意识觉醒,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本质并反控人类,我们也不由自主的开始参与剧中人物对永恒的生存困局的思考: 我们现实的本质什么?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适当的教导”正是以《西部世界》为潜台词,通过关键词词典和舞蹈影像的形式进一步探讨人类自我认知方式。词典由Salt Projects(富源和韩馨逸)撰写,舞蹈影像由编舞陈庆东(Alvin Tran)编排。文字-舞蹈在此作为一种表演性的关系,亦可互文性地显露着我们的认知对象,亦可反转或神秘化这些看似已被认知的对象。可以说,这是一次模仿认知活动的尝试,上述的路径都在参与组成我们不断复杂化的自我界定过程。 

展出作品

 王友身在现场

北青艺术办公室

策展回应人:王友身

这一展示项目将办公室搬到了美术馆,源于在 1992 年的年度工作总结《自我批判与进入规则》( 刊发在《'92 北京青年报年卷》), 它是针对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新闻界市场化初期的“北京青年报现象”以及当时我们过度热情与膨胀的工作状态的反思和自省。

 

《一个接一个的战争》

回应人/艺术家:梁硕恩

《一个接一个的战争》(2011 年)是梁硕恩创作的关于他的朋友和合作者Warren Niesłuchowski 的电影。在本次展览的作品《不断的战争》中,观众将跟随Nies.uchowski,扮演主人公自己,徘徊在接待他的一个宿主家的独立图书馆中。

 

韩磊 《盆景园》

回应人/艺术家:韩磊 《盆景园》

 

韩磊在现场

“自我批评”展览2017年5月27——9月17日在中间美术馆展出。

展览现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