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与超越 ——观“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

时间:2017-05-15 13:43:30 | 来源:

资讯>展评>

展览现场

红梅

由批评家俞可策划,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担任学术主持的“虚构的真实——苏新平作品展”于2017年5月12日下午4时在合美术馆开幕,展出苏新平近作二十余件组。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图景之中,苏新平的艺术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艺术素以深邃的精神性和独特的形式创造而区别于大多数的当代艺术家,而且,这种精神性和艺术语言的探索在以“风景”系列为标志的作品中又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展览现场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苏新平关注的焦点是如何以石版画的形式表达自身对于蒙古牧民日常生活的精神感受。这种感受既基于艺术家个人的真实生活经验,又极具个人色彩。在这些作品里苏新平营造了一个空旷、辽阔而孤寂的黑白世界,给人一种在正午强光下反而有深夜的寒冷和寂静之感,石版画复制本身的冷静理智与作品的孤寂彼此促进,从而使得作品在具有了神秘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外貌的同时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1990年代中期之后,受当时社会氛围和自身经历的影响,以“欲望之海”和“干杯”两个油画系列为标志,苏新平将视线由自己的内心世界转向了外部社会,并对其进行历史关照。这两个系列依然是在现实题材中追求精神性的表现,不同的是,这种表现中融入了社会批判的意识。

2004年开始的“肖像”系列可以看作是一个过渡,因为在这个系列中苏新平由社会关注转向对个体人的当下生存和精神状态,这可以视为其后来“风景”系列重返内心世界的序曲。而且“肖像”系列的展陈方式也有了后来多媒介多种展陈方式的雏形。

展览现场

自2006年,苏新平开始了全新的“风景”系列,这一系列在2010年前后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在这个系列以及后来的“八个东西”和“灰色”等系列作品中,苏新平的关注点从人和社会重新回归自己的内心世界。然而这种回归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扩展。对于艺术家来说,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的作品实质上是对现实生活的精神关照,而“风景”系列则直接就是内心世界本身。苏新平在作品中始终坚持表现人类生活的精神性,尽管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模糊和无法定义的区域。与大多数当代艺术家将自己与外界二元对立从而进行一种冷静的讽刺不同,苏新平却是将自己融入个人和人类精神的恢弘表现中,从而与大多数当代艺术家拉开了距离。

展览现场

人的内心世界既广袤无垠又无迹可寻,苏新平也不再愿意重复原来以具象的空间和物象来表征虚无的情感,这就是说艺术家在面临一个似熟实生的表现领域时,同时还要面对艺术语言的缺失。在西方艺术史上,也同样有类似的情况。印象派之后,西方绘画的重要趋势就是转向了人内心情感的表现,从后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一路走到了抽象表现主义,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语言探索也自抛弃线性透视营造虚幻的三维空间开始,使用色彩透视、重视媒介的主观表现性、夸张变形具体的物象,一路走到完全抛弃具体物象、重视艺术家的潜意识和媒介本身的表现力。苏新平在面对这种两难情况时的解决方式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他并没有像抽象表现主义那样完全抛弃了具体事物,而是要在不失去一定物象的前提下,保证作品最终对内心世界情感的充分表征。

展览现场

首先是作品的创作过程发生了变化。苏新平抛弃了按照预先设定的结构、比例、色彩和物象等因素进行创作的传统方法,而是从某一局部开始,画面和内心的感觉相互追逐,作品也在这个过程中生长起来。从哪里开始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哪里结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原来的作品是静止的,而这些作品是动态的。即使如此,苏新平的作品并没有走到了西方艺术史上的自动主义,而是可以说是在意识完全清醒地描绘着潜意识的世界。

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苏新平在一定程度上将表现性的版画语言和中国传统绘画理念、方法有机融合到了油画的创作中。因此,苏新平的作品同样解决了画面空间由三维走向平面的问题,不但如此,艺术家还掌控了对宏观意境的营造和微观艺术表现力的把握,这两点很少有人能同时做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在基弗的作品里看到,两个人的区别在于,基弗是通过物质的实在性,而苏新平则是利用绘画的幻觉得以实现。

展览现场

在探索的领域上,与其说苏新平的作品表现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如说是对人类精神的某个层面进行了视觉表征。从而将东方与西方,厚重与轻盈,真实与虚幻等等不同的因素融合在在一起,而且这些彼此对立的因素不断地在互相转化。就视角来看,这些作品既可以看作是人类精神由内而外的自我展现,也可以看作是以一个上帝般的视角对整个人类精神进行历史性观照。复杂的表达方式与深邃而多意的主题内容在这些作品中达到了有机统一。

苏新平还利用多种媒介和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如在《擦笔纸》系列中,艺术家将日常用于擦拭画笔颜料的废纸堆成了一堆。《平仄》和《十》这两个系列均是采用了以多块小幅铜版画拼合成巨幅作品的创作手法。这些装置性作品关注的则是日常生活的精神性,更像是侧重点不同的人类精神纪念碑,以其巨大的规模和立体的直观性更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而且,在《平仄》和《十》这两个系列中更增加了对无序世界背后永恒秩序的追寻,以及随之给人的景仰和幻灭。

展览现场

苏新平的艺术为我们打开了观察世界的另一扇窗口,将人类的精神世界直接展现在观者的面前。这使人很容易想到基弗,然而我认为从根本的逻辑上其与卡夫卡的小说更为接近。因为两者都是沉浸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方式都是一种喃喃自语,然而随着历史长河的流转这种窃窃私语却会越来越变成一种隆隆的回音。

红 梅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导、博士

2017年5月1日

苏新平展览作品:

肖像2017-1号 330cm×240cm(110×80cm×9) 纸本色粉、木炭条 2017

2016 八个东西13号  300×200cm 布面油画

2016 灰色17号 200×300cm 布面油画

2016 灰色21号 180x280cm  布面油画

2016 灰色20号 200x300cm  布面油画

荒原 336×1120cm(28×28cm×480) 铜版画 2017 

平仄之一 140cm×560cm(28cm×28cm×100) 铜版画 2017 

擦笔纸堆 高260cm 擦笔纸 2012-2017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