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骆丹作品中作为时间界定的光

时间: 2015-11-17 23:05:37 | 来源: 艺术论坛

首页> 资讯> 展评

骆丹,《何时离去#10》,2015,摄影、装置

展览地点:A4当代艺术中心|A4 CONTEMPORARY ARTS CENTER

成都双流麓山大道二段十八号麓镇

展览时间:2015.10.17–2015.12.31

摄影之于当代艺术是以其独特的光影技术存在,同时彰显了瞬时再现的便捷功能,此外,镜头总是贴近现实最直接的观察者。在这样一个二维平面的成像框架里,摄影如何再次被激活或者刷新,也许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设想,一是摄影材料媒介的可变性探索,一种是观念的预设置入和图片的编辑。前者基于物质新媒介的转换和传统媒介的重新解读,后者撑控于艺术家意识体系和艺术灵感。骆丹在这两个向度上借用了前辈影像大师经典之作——希腊电影之父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缓慢抒情的长镜头,俄罗斯电影诗人安德列·塔可夫斯基的宗教情怀的诗意述说,被他巧妙地转译在镜头前后;他以电影导演的视角掌控和编辑摄影作品的特质和节奏,彩色照片后期处理为淡淡的灰调,以此确立了“在路上”的个人语言,纪实风格的《318国道》(2006)《北方,南方》(2008)两个系列,成为中国摄影史一个不可绕过的路标。在成像材料及技术的实验上骆丹更显自信,兴盛于摄影史1850年至1870年之间的湿版火棉胶摄影术,骆丹发现它完美地消解了时间空间对人性和物的束缚而抵达永恒,因此有了为云南怒江傈傈族地区山民留影的《素歌》(2010-2012)和聆听时空声音的《何时离去》(2015),此新作取景于中国西北部一处诞生于亿万前的旷野荒原。

展览的亮点,在于浪漫主义的视觉享受。《素歌》是湿版工艺带来的怀旧诉说,在博物馆欧式复古紫红背景墙,巴洛克式展示柜,优雅小射灯的怀抱里,纯朴的身影被披上了华贵的外衣。《北方,南方》正方形纯白画框飘浮在淡蓝灰的调性里,镜头下“奇异”的神州现场和国人被罩上一层审美的情怀。《318国道》的88张作品第一次完整展出,以骆丹行走地图线路和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小幅尺寸的作品跳跃着狐步占据了80米展线,与《素歌》的华丽形成对比,有如一条蜿蜒寂廖的小路。《何时离去》则悬挂在暗室半空,印制在亚克力上湿版效果的照片装置,光控灯以5秒左右曝光时间展示给观者,此起彼伏的闪光将观者引入摄影师和物像之间的地带。录制的风声作为展览背景反而越过图像唤起观者对时间的直接体认,特别是骆丹工作场景的录像以动人的真实表达了一切,让其它都变得多余。

2015年A4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家个案研究计划”项目“作为时间界定的光”筹备近两年,策展人鲍栋将骆丹的系列作品置于策展人的语境之下,提炼出“时间”和“光”两个概念再次发酵。然而,在现场,观者很容易被展览的形式感带走,几乎无法去凝视图像本身。这也许是摄影作品的尴尬所在。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看”和“感受”作品?除了策展人和艺术家的文字导读,除了空间的视觉设计和呈现,影像本身的可观看、可感受性如何有效地在“过度包装”之后显现?艺术家长达十年的创作系列是否以两个概念一篇前言就可以涵而盖之?尤其在今天图像说话的时代,艺术家几乎不可能凭借一组图片被确认。我们只能从艺术家自觉的艺术体系、工作方式、时间轨迹、作品系列、评论分析等等去判断艺术家及其作品成立的理由。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好看的展览,但是,作为个案研究尚待多角度的梳理和细致的言说。(文/ 易鸿)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