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清华美院雕塑系石富:湘生精灵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12-31 10:44:01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石富近照

【人物档案】

石富,出生于湖南永州,本科、研究生就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多次赴各地考察,走村串巷考察留守儿童,本科毕业创作《中国孩子》入选中国画院举办“师道联袂展”、中国美协举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国雕塑家协会举办“吴昌硕杯”国际雕塑大奖赛、中国雕塑学会举办“中国姿态”国际雕塑大展、并被央视等多家媒体制成纪录片。曾获得“曾竹韶雕塑艺术大奖” 、“罗中立入围奖”、”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10月20日,一场名为“湘生”的个人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艺术中心举行。展览展出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石富创作的近300件绘画作品。作品以动物为主角,如此众多、活灵活现的生命形象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雕塑系的学生,为什么会创作如此大量的绘画作品?石富的艺术创作有什么样的特点,创作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故事?即将要结束研究生学习的他,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石富。

“湘生”展览现场

放松画,认真塑

石富生于湘地,故展名“湘生”。湘生精灵,故土的肥鱼,家乡的乖猫,质朴而灵动的生命,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他以不同的艺术媒材表现这些奇妙的生灵。本次展出的作品以水墨为主,舒展流变而富于张力的水墨笔触将湘土生灵的妙趣和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他把那些描绘鱼的作品叠罗起来,分组放在展览现场中间。一条条小鱼画得生趣盎然,有的正在向你游来,有的调皮地离你远去,还有的似乎懒洋洋熟睡着。以“猫”为题材的绘画则挂在了展墙上,有的用油画、水墨表现,有的用综合材料完成。石富很好地抓住了猫的特点,哪怕是一个小眼神或者是一个挠抓的动作,都令一个个小生命栩栩如生。这些灵动、和善的作品,时而会令观者会心一笑,心中涌出一丝感动,而其中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和一位赤子对故乡的热爱深情也深深地留在人们心间。

“湘生”之猫

可是我们不禁会问,作为一名雕塑系的学生,石富为何会创作出如此大量的绘画作品呢?他笑着说道,“我一直都很喜欢画画,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从来没有放弃过绘画。绘画和雕塑是相通的。”他的眼神中充满自信,“我在做雕塑前都要画稿的。与其画雕塑稿,不如把它们画成比较完整的画。而且我在画的过程中也不停在试验,反复推敲,把画面的节奏、轻重、构成、关系等手法都处理好。”雕塑和绘画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该限定自己是画家或者雕塑家。“艺术对于我来说,在于表达我的想法和思考、一种艺术的状态,不在乎用绘画或是雕塑。”

如此多的绘画作品,并非一日之功,也只是他所有创作中的一部分。他的“主业”是雕塑,绘画只是他做雕塑,塑了一天形或者刮了一天泥后的“闲余”活动。同时也是日积月累、勤奋刻苦的成果。他选择用水墨这种洒脱的方式来放松,调节情绪和状态。而在这其间往往会迸发出新的灵感,启发第二天的雕塑创作。

且行且思且做

在2012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作品展上,一组题为“中国孩子”的雕塑作品就曾引起过校内外的轰动,而石富正是“中国孩子”的作者。

那年寒假,曾经也是留守儿童的他,再次踏上回乡旅途,怀着感切之心去看望那些留守的孩子们。他敞开心扉和这些穷苦而天真的孩子一起劳动、一起玩耍,为上百个孩子拍照、采访、画速写……同吃同住的考察令石富深受触动,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于是决定用艺术的力量让这些孩子们得到更多的关注。

回到学校的石富,一刻也没有耽搁,一头扎进工作室。两个多月,一气呵成,完成了70个人物共50件泥塑作品。这组雕塑里的每一个“孩子”都灌注着石富的真情和爱心,或站或坐或蹲,或茫然或沉默或淡定,感染了每一位观者,获得当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此后,这组雕塑在清华百年校庆期间公益拍卖专场中拍卖,并将所得的善款全部捐给清华大学新百年基金的“关爱留守儿童”项目。

《中国孩子》(部分)

艺术必然表达着人类挚真的情感。石富在谈到自己三年前的创作时,表示这是一个艺术家应尽的社会责任。现在,他更关注怎样持续不断地进行艺术创作,让这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保持并传递下去。这次的“湘生”展览可以理解为是对“中国孩子”的延续和发展。“‘湘生’是我对故土的另一面的探索和发现,我沿着湘江水,边走边思考,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去记录、体会。这些创作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我心中有个主题。创作慢慢丰富,主题就日渐突显。我不急着下个定论,暂且叫湘江行纪。”

在行走中创作。他用艺术介入社会和自然,表达着自己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和思考。“湘生”系列中的生灵其实代表了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同时,他希望把艺术与公益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喜爱艺术的同时,传递真善美的力量。

“湘生”之鱼

“且行、且思、且做”、“观察、思考、记录”,对于石富而言,艺术不再是“学习”,而是一种生活状态。

现实与浪漫

明年,石富即将结束研究生学习。现在的他正在忙于毕业创作,而他的毕业创作也将以“湘生”为起点,做进一步的探究和发掘,在形式上不仅停留在雕塑创作上,还会采用更多大胆的形式,比如水墨、动画、装置等。经过三年研究生锻炼的他更有信心,能更加成熟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湘生”展览中的部分雕塑作品

从作品形式上看,石富的两次毕业创作风格相差很大,“中国孩子”是现实主义,以“湘生”为起点的创作为浪漫主义。对于自己创作风格的转变,石富说道,“现实主义具有很大的力量和感染力,并且借助外力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但通过我对自己的体察和对社会的观察,我觉得当下中国同样需要一种浪漫主义情怀,那种源自人类天性的活泼和希望。所以,我创造了那些天真自由的湘生精灵。”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其实都不成问题,关键在于艺术家想表达什么,对社会和自我有何思考。“我希望我的艺术可以让人们产生共鸣,对社会发展有所促进。这不是一步达到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至少,我的艺术能让我的内心得以平静。”说到这里,石富的眼神中蔓延着一丝坚定和凝重……

谈到毕业后的打算,石富表示自己想做一名大学老师,继续进行艺术创作,教书育人,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对于艺术的体会。对于找工作,石富选择用一个“浪漫”的方式,微笑着回答道:“先把我的作品做好。”

附:石富小诗一首

直白

是艺术家可怕的武器

没有了掩护的智慧

所有的一切满是棱角

声音、颜色、味道

全部感官表现的不仅仅是恐惧

还有对世界的无穷迷恋

时间、空间、质量

所有可触摸的和未知的领域

都是通向光明航船

悲伤、喜悦、冲动

人的全部情感都浑浊难辨

正是这浑然一体

发出沉重的呼吸

山也为之震撼

 

(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记者团 郑昕宇)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