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5日晚六点半,在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A110举办了主题为“费欣与俄罗斯美术”的讲座,主讲人为卡丽娜•图鲁扎科瓦,现任俄罗斯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教授,喀山博物馆首席专家及圣彼得堡《金世纪》杂志主编。本次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孙涛主持,由直接引领中俄美术交流的收藏家及研究者徐超翻译。
讲座开始之初,造型学院教授王颖生简单介绍了费欣在改革开放之初对中国艺术家的深远影响及其在列宾美术学院所表现出的艺术造诣和学术水准,并建议大家在新时代境况下重新考虑中国与俄罗斯美术的紧密联系。紧接着,孙涛教授大致介绍了中俄美术交流的状况。俄罗斯美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中国艺术影响颇深,近年来,随着中俄友好交流往来日趋频繁,俄罗斯美术亦重新正式展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卡丽娜教授并未采取课堂式的传授手段,而是以图片展示为主,并通过费欣的作品了解画家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生活。
尼古拉•费欣Nicolai Ivanovich Fechin (俄语:НиколайИвановичФешин;1881-1955) 全名尼古拉•伊万诺维奇•费欣,俄裔美籍画家,出生在俄罗斯喀山的木雕工手艺人家庭。童年时期,作为木雕工匠的父亲对其影响深刻,家中浓郁的艺术氛围、木雕与绘画艺术的相通性使其萌生了成为艺术家的梦想。后来,费欣几欲死于一场罕见的疾病,后在神父的祈祷下得以奇迹的痊愈。卡丽娜教授认为这是上帝挽救了费欣,并将其交还给人类,因为我们正需要这样优秀的艺术家。
在费欣进入喀山美术学院后,父母离异更加剧了他的独立性。也是在这一时期,费欣开始创作大量的父亲肖像,并为杂志作插画谋生,现在大量的作品已流失,只有幸存的照片可以依稀了解当时费欣的创作风格。在喀山美术学院期间,费欣还得到第一任院长的支持与喜爱,甚至与其女儿成婚,可以说院长对他的影响如同父亲一样重要。
喀山美术学校毕业后,他考入列宾美术学院继续深造。费欣是当时最勤奋刻苦的学生,从现存作品来看依稀可以见到列宾美术学院的教学痕迹,由最初的画面平面化、无中心人物,到体现中心人物,最后到反映生活所见所闻,以农民题材为主,亦有革命战争题材。费欣对列宾美院的教授们有高度的评价和肯定,但他从不按照学院派的教学体系走,自成一体,从不盲目崇拜和模仿别人,也不参与任何艺术流派和组织;他在继承俄罗斯油画传统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这也是费欣之所以成为费欣的原因所在。
费欣擅长肖像画和风俗画创作,尤喜爱女孩和儿童题材,画面多白、红、灰三色,极少使用蓝、黑色,通过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以人体的不同姿态来反映自己不同的情绪。他在与妻子离婚后,独自抚养女儿,经常画女儿成长阶段的不同场景,将这些作品与女儿的照片相对照,我们便可以清楚的看到费欣在女儿身上所倾注的浓浓的父爱。卡丽娜教授提到,费欣每次在作画之前,必须画素描稿,但往往最后的成品作却和先前的素描稿千差万别。她还认为,欣赏费欣的作品要立足于画面的整体布局,或许局部存在不可避免的小瑕疵,但整体充满了响亮饱和的美感,每一个局部经放大镜放大之后,都好像一个小宇宙,充满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不可思议。
1922年,费欣不幸患了斑疹伤寒病,那时的饥荒又加重突发的肺结核病。所有这一切迫使他变得消沉,后在友人的劝说下接受了去纽约美术学院任教的邀请,移民美国。在美国,他曾选取纽约曼哈顿的街景为题材作画,这也是他一生唯一的一幅城市风景画。费欣酷爱中国元素等异域风格,在外旅游期间,作出多幅当地人的带有当地特色的肖像画及风俗画,但由于当时政治的原因,他从未到过中国,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最后,卡丽娜教授以费欣一生所用的画笔的照片结束这次讲座,并总结到:从费欣的自画像中,尤其是他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自信,他用自己的艺术作品出色地完成了他自己的艺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