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优雅冥想的微观世界——女性装置艺术家萨拉·斯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8-07 16:52:31 | 文章来源: 观鲤台

萨拉·斯茨(Sarah Sze),女。1969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有着一半华裔血统。装置艺术家。毕业于耶鲁大学绘画专业及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目前生活和工作在纽约。

​​以利用牙签、海绵、电灯泡、塑料瓶等日常物品创作的特定场域装置作品而闻名。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艺术界崭露头角,随后其作品便频繁亮相世界各大美术机构与双年展。​

萨拉·斯茨将代表美国参加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萨拉·斯茨以利用牙签、海绵、电灯泡、塑料瓶等日常物品创作的特定场域装置作品而闻名的美国艺术家。她把材料和意念汇集成一个相像体,根据视觉对周围世界的印象,把现代都市的物质文明浓缩为一个形象。她的多个装置艺术目前均在亚洲协会以及曼哈顿西20和21街的High Line一带展出。

​​2012年3月14日,萨拉·斯茨应邀和丈夫—印度裔小说家Siddhartha Mukherjee在亚洲协会出席座谈,讲述她的艺术创作和体验。萨拉·斯茨除了对她过去多年来所创作的多个装置艺术进行了介绍,也谈到包括她的中美混血的族裔背景对她的成长和创作有什么影响。她表示,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个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而她最想说的就是这种背景的复杂性对她影响很深。​

​媒介空间​​

萨拉·斯茨在过去的15年里,一直致力于创作大型、错综复杂的装置作品,这些作品总是根据展馆的环境特别设计的,并且大部分都由现成物品组成。当然,这些物品都不是随机挑选的,而是以其形式上的特点或是模棱两可的含义为基础精确地选择出来的。​​

​萨拉·斯茨的装置作品独辟蹊径。把材料和意念汇集成一个相像体,根据视觉对周围世界的印象,把现代都市的物质文明浓缩为一个形象。《无题》1998,选用生活中常见的或废弃的消费品如包装箱、香口胶、螺丝、棉签、输液管、阿斯匹林、火柴棒、导管胶布等真实材料,构成一个私人家庭生活记列的连祷。《Second Means of Egress》1998,在空间中组装、接驳了一个史诗般巨大而又脆弱飘垂的攀悬结构—个似乎拥有现代化道路网路,各种设施和建筑的物质积聚体。悬起,在空间中矗着,或跑到天花板上,并似乎正按着莫名其妙的秩序在运转。这纯粹是一种囊括外界感觉的替代物,让人想起卡夫卡的寓言世界。

​​除了现成物品外,萨拉·斯茨还会使用由火柴、丝线或是纸张等手工制作的构造物。这些构造物看起来像是按照有序的归档原则组装起来的,它们为整个作品提供了一个具有凝聚性的结构。​

畅想空间

​​萨拉·斯茨对我们日常生活周遭存在的物品进行重新语境化,在凸显它们的私密性细节和与我们行为之间关系的同时,探索我们对其的感知能力。利用极为细致的手工与色彩构图,艺术家引起了观众在微观与宏观世界摇摆的憧憬。她的作品并不存在单独的视觉点,伴随着每一步现实与意义的转变,一系列的视觉经验被创造出来。通过溶解艺术与生活,外部与内部世界的边界,萨拉·斯茨创造了一个暗示陌生与熟悉同时存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物件与我们分享空间同时也占据了另一个三维空间。

​​抽象空间​​

萨拉·斯茨的作品形成了开放的世界,它包含了广博的多样性,而这些多样性完全控制住了建筑构造的精确,图画式组分的形式和色彩敏锐感,以及由多层面的雕塑展现出来的空间运动的特性。这是通过为每位观众个人感知中的时空过程增添一种近于音乐的次元来实现的。此外,萨拉·斯茨将大量的细节协调地结合到了这些大型雕塑复杂的单个意象、视觉元素、形式对应物以及整个构图之中。受中国与日本的园艺艺术的启发,萨拉·斯茨创造出了一些具有抽象特性的视觉景观,它们在结构的布置上没有任何分层的痕迹,但却依然能为观众提供一种无形的指引。

​​概念空间

​​萨拉·斯茨的作品总是鲜亮而又有趣的,它们提出了一些关于规模尺寸的常规问题:远和近,重和轻。同时,它们也对自己的暂时性等进行了思考。此外,每件作品都研究了其自身展出的地方以及艺术品的有形空间和概念空间——有时候观众进入到了这些地方,却通常都不会注意到。最后,这些作品使观众进入到一种强度较高的观看活动中,并且挑战他们去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自己的注意力。它们复杂的结构是对萨拉·斯茨自身抽象思维的掩盖,它们让观众更加理解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进而理解他们自己的存在。就像那些充满了优雅和冥想的微观世界的科学模型一样,萨拉·斯茨的作品似乎是想对我们的行为模式以及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做出评论。

​​萨拉·斯茨为威尼斯双年展带来“艺术创作的实验"​

威尼斯双年展的美国馆曾经急需一位艺术家对其进行改造。而本届双年展美国的代表艺术家萨拉·斯茨(Sarah Sze)利用一系列精致而且复杂的装置完成了这一任务,将其从对艺术进行歌颂英雄般展示的场馆改造成了一个用于艺术创作的实验室。美国馆令人望而生畏的新帕拉迪奥式建筑让许多艺术家都觉得头疼,它需要某种审美上的反驳。艾德·拉斯查(Ed Ruscha)在2005年带来的“Course of Empire”系列绘画提供了扭曲而又优雅的评论;上一届展会由Allora & Calzadilla带来的展览“Gloria”却又让观众觉得不自在。此次萨拉·斯茨(Sarah Sze)实施了一种完全不同且更有效的策略:她并没有选择与展馆进行竞争,而是“随意地摆弄”它。​

萨拉·斯茨的成功有一部分在于其艺术实践的特性。利用古怪、有时候甚至有些矫揉造作的平凡的材料,萨拉·斯茨(Sarah Sze)创作出了渗透到了空间结构中的蜿蜒曲折的装置并没有以一种暴力猛烈的方式,而是以一种鬼鬼祟祟、恶作剧似的方式。他们看起来就像是经过老鼠的塑形一样。而这正是美国馆在经过了一系列宏伟盛大的展示后所需要的东西。萨拉·斯茨(Sarah Sze)的艺术尤其是在这里并不太与完成的作品有关,它更多的是关于创作的过程,关于一种可以被归因于如今的国家本性的特性。展出的装置名叫“三相点(Triple Point)”,它描述了一种物质比如水以固态、气态和液态共存的一个点。

​此次美国馆之旅开始于萨拉·斯茨(Sarah Sze)对一堆真实的石头的展示;这些石头长久以来都堆在美国馆的前院中,被半掩埋在碎石里。距离这些石头几步之遥的地方则是萨拉·斯茨(Sarah Sze)人工创造的“石头”:她用印有非常真实的石头图像的包装纸来包裹雕塑材料,然后再为其添加上地衣的图像。这些石头和其它的材料如带子、苔藓、水瓶、玻璃容器等一起形成了似乎可以移动的、像藤条一样攀爬上了展馆正门的雕塑。​​萨拉·斯茨(Sarah Sze)将原先位于展馆正面的入口改到了建筑的侧面;观众没能从一个宏伟的入口以合理的方式进入到一个合理的空间中,艺术家使他们感觉自己就像是偷溜进去的一样。显然这时情况已经失衡了。在第一间展厅的地板上,萨拉·斯茨(Sarah Sze)用黑色的胶带打造出了一个罗盘,它被固定在之前曾是接待室的空间的地板上,有效地转移了展馆的重心。萨拉·斯茨(Sarah Sze)在这个人造的罗盘上又安装了一件庞大的装置作品,它会让人联想到天文馆里天空的模型。这一古怪的“天文台”由风景快照、用来测试色盲的卡片、蓝色的塑料瓶盖、钳子、裁纸刀、颜料罐等各种各样的物品和材料构成。​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