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郑国谷个展“磁振成影”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7-12 23:29:05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开幕现场

        2014年7月12日下午,艺术家郑国谷个展“磁振成影”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如约而至。本次展览是艺术家对于生命维度方式的多样性的探索:他认为人类的意识的产生,从感性的右脑进入,到小脑的分析和处理,再从理性的左脑输出,片面的意识与时间和空间纠缠不清,而人所能作的只是顺势的回应,这个艺术实践是相互联接的探索空间、身体和灵魂的方式。


绘画者开幕现场创作

        郑国谷把展厅分为四个部分,大厅的装置作品《心游素园》把通俗文化的字句变成了石材的雕塑,铺开在白色的展厅里,成为供人游赏顿坐的“文字园林”。 在另一个小厅里是艺术家《猪脑控制电脑》系列的延续,墙面上遍布大大小小的通俗文字的手稿。另一个区域里是艺术家根据这个磁场的理论所创作的“脑神经线路图”,艺术家根据圆觉经的十二菩萨抽象转化为脑神经连线图,相信会带来神奇的精神层面的磁场共振。


绘画者现场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一个展厅里,艺术家安排的则是面对空白画布的四个绘画者。开幕之时,郑国谷在一旁一边监听展厅里的讯息,然后把经过他大脑处理后的脑电波通过分频对讲的方式传达给这4位绘画者,捕捉与现实空间磁场有关的画面。

        四位美丽的绘画者通过对讲机接收到艺术家的构思及创作指令,按照其口头语音描述进行创作,仿佛被“远程遥控”一般,现场将这段互动行为呈现给观众。艺术家会提及构图、特殊的颜色,画面的整体感觉和大体内容,但是具体的绘画图象都由受“指挥”的绘画者自行决定。由于艺术家与绘画者在空间上相隔,只能通过对讲机沟通,语言带来的准确与不准确的信息在图画上一目了然。艺术家无从了解绘画者的图画进程和展现情况,只能通过这种特殊的“脑电波”进行交流。


创作中的绘画者

        这个全新的艺术创作试图展开一个关于空间与生命的多重维度,以及在不同维度穿行的过程,从而映射出今天个体和周遭“似幻亦真”的变动关系。而如何出入自如,并看破这个时代的咒语与幻相,是郑国谷一直在创作中修习的要义。

        艺术家希望通过运用这种亦幻亦真的媒介策略,以期发展出一套自律的语言,进而抵抗由一套“通用语汇”(lingua franca)所产生并持续至今的艺术同化趋势与权力结构。


著名批评家、策展人鲍栋(左一)观看展览

郑国谷1970年出生于中国阳江,目前生活和工作在阳江。郑国谷常以不同的媒介和材料做实验,他的作品横跨行为、摄影、绘画、雕塑、刺绣和环境艺术。他总是将异质的因素加以杂交,从而产生出模棱两可的临界型艺术形态。

在上世纪90年代,阳江甚至于整个中国的社会文化无不受到当时香港的通俗流行文化的渗透,郑国谷看中了大众媒体所营造的生活表象对现代生活以及文化的影响,通过一系列实验性作品,从《我的新娘》到《度蜜月》再到阳江青年古惑仔的《越轨》,艺术家仿佛是一个导演,介于虚构与现实之间,用照片及行为表演,试图纪录当时社会的文化及传统的转变的过程。


从右到左:杨画廊创始人杨洋,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创始人郑林,藏家张锐,唐人策展部总监王贝莉

从照片堆砌的《一万个客户》开始,艺术家对于数码时代所带来的信息量的爆炸以及作品的容量进入一个新的探讨的时期。他的作品的边界也在渐渐模糊:宣纸,油画、刺绣等的手段也渐渐开始“混搭”。郑国谷将几个看似不相关的形态(电脑、宣纸、照片等)搅在了一起,开始在油画布或是图像之上“采样”自全国纸面媒体(尤其是香港流行文化杂志)的各种八卦新闻、广告口号、媒体格言、及热门话题片断,创作了《猪脑控制电脑》,以及《再绣两千年》等等系列作品,是“瓦解古典多媒体权力”的一个有趣尝试。

从照片模拟人生到设计改造人生,郑国谷从网络游戏“帝国时代”获得灵感,在阳江建造起实物大小的花园和楼房,设计独特的空间被用作工作室和展览厅。 在历经了十余年的“扩张”后,“帝国时代”从去年开始改名为“了园”,继续它未了的使命。对他来说,任何东西都可以是艺术,艺术也可以是任何东西。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24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