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赵奇绘画展 笔墨勾勒朴素"乡土情怀"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3-06 13:01:56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鲁迅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这片地呀——赵奇绘画展”于2014年3月5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个人画展。赵奇是中国美术界影响较大的一位水墨人物画家,他在诠释展览主题“这片地呀”时表示,“这片地呀,不过是谁随便说的一句话,凡是在地里走过的人,我想,都可以体会到其中的感慨——这就够了——一切都是土地,我们,那些植物,那些道理,我们知道的许许多多故事,不都是在地里长着吗?还有,我喜欢这类田地话语,喜欢像白话一样的表达心思。这和我的绘画态度是一样的。”

赵奇从1980年代成名作《可爱的中国》算起,至1999年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的《父亲的胡琴》,他的作品先后获得了全国性的美术奖项20多次。1996年,被中国文联世纪之星工程委员评为全国美术界唯一的“世纪之星”。这个时期的作品,首先引起注意的是连环画《可爱的中国》、《啊·长城》和《靖宇不死》,这几件作品,被人称为是史诗性的创作,赵奇注意的是文字和绘画的结合,这实际上是一反连环画所遵循的画情节、画故事的传统,赵奇以更宏大的视角,采用诗性和音乐般的语言,自己编文自己绘画,突出了抒情性和象征性,使作品呈现着一种全新的现代感。《生民——1885·旧金山·黄遵宪与华工》更是赵奇获得普遍声誉的作品。这件作品在参加展览的同时,王朝闻、王琦等画界前辈就直接说出:“这件作品与蒋兆和的《流民图》相比毫不逊色”。

进入2000年以后,虽然赵奇仍然坚持着自己对艺术的态度,但是他的作品同以前还是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他创作的多是系列性的作品,即在一个主题上,反复变换着视点,比如《马哟,你慢些走》,这是非常矛盾、非常复杂的主题:一方面,人类对家园的依恋,一方面又在不断漂泊,又在抛弃着家园。这其中的巨大无奈,正是今天现实生活面临的问题。《人群》系列,可以说是将绘画语言发挥到了极致,我们见不到任何叙述的情节,时间只是背景。可是,苦涩沧桑,面对着痛苦,面对着黑暗,像砖石一样的人,像泥土一样的人,突兀地站在你的眼前。我们似乎又知道了一切:那是父亲,那是生生不息的我们。

步入1号展厅,可以欣赏到赵奇的历史题材创作,主要集中在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两个近代史的重要时期。历史画的创作,赵奇是把视野放在了宽阔的背景之上。在9号厅、7号厅展出的作品是关于土地和劳动,突出表现了对土地的情感。土地系列,是赵奇近年非常钟情的题材,画面表现的就是在地里干活的农民,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造型在土地上会生成完全不同的内容,在看似一样的画面上,画家思考着生活更本质的东西。8号厅是“知青”记忆,这些作品旨在描绘集体的记录性描述,抛开了关于特殊年代的讨论,这样做的本身,也是对生命,对年轻的尊重。6号厅赞美的是赵奇心中的草原。纵观赵奇的作品,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对土地的爱,他对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命的尊重。由于画家的绘画采用着一种“写生方式”,但是千万不要将这理解为就是民俗情趣的图解,他的作品有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对生活的思考。

在绘画语言的建设上,赵奇独树一帜,他说过,他“喜欢田地话语,喜欢像白话一样的表达心思。”他追求是一种朴素,一种自然,一种口头说法,这对于中国画有着几千几百年建立在古代文言基础之上的美学意识,不能不说是一种冲击和突破。“我相信绘画依靠的是感觉,而不是理论”“绘画不是在概念的演绎中完成的。”画家的这种见识,的确也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在充满浮躁、充满夸张、充满着广告语言的环境里,赵奇的作品流露着一种纯正、一种在精神生活中,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所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

“这片地呀——赵奇绘画展”从2014年3月5日展至13日结束,展厅包括1号圆厅、6号厅、7号厅、8号厅、9号厅共五个展厅。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