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画中国的蒙城小子:沉浮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2-23 16:03:0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沉浮,2003年在徽州宏村

[作者手记]中国古代宋人范宽常年往来于终南山、太华山一带,对关陕景色有深刻的感受和描绘,存世有《溪山行旅图》。近现代江苏画家傅抱石《江山万里行》可以走长江,也有走长城的,但是很少有画全中国的。沉浮不仅一个人想画中国画,画中国,并且还组织带领一大帮中国艺术家开创并且坚守着这个美丽的中国梦。在90年代初他就萌生了这个想法,2003年的时候正式提出并且发起跨时三十年的主题写生创作工作“中国画·画中国”全国系列艺术活动,任总策划、秘书长。2003年到今天已然坚持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十年,十年坚守,走过这个梦想的三分之一。

沉浮原名陈夫,出生于庄子故里——安徽蒙城。陈传席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皖人不可小视》,“徽人到处,经济文化随之”。是的,徽州人杰地灵。沉浮从小天性纯真美好,喜欢做梦,对未来有无限憧憬,7岁时开始习画,年方25岁就把个展开到了北京。

最早诞生”中国画·画中国”的想法之后,靳尚谊先生给予高度的肯定和支持,并且给当时沉浮的策划书上面写了一行字:“大为同志,陈夫的创意此活动很好,有利于中国画的繁荣与发展……”, 落款是“靳尚谊,望给予参与和支持”。之后沉浮拿着电话号码就直接去了美协,当时沉浮是第一次见到刘大为常务副主席,刘大为当时正在主持一个会议,但是看到消息之后觉得也为之一振,一拍即合,让《美术》杂志社参与主办。

自2004年9月以来,堪称中国美术史上浩大工程,以“中国画、画中国”为主题的全国性绘画艺术创作活动,震撼了整个美术界,计划用30年时间画遍中国,被业内人士称为“时间跨度最长,画家阵容最大,活动规格最高”的写生创作工程。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靳尚谊先生称此活动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创举”。第一届参与的艺术家由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精选出来的30余位全国知名画家齐聚南京,包括刘文西、范扬、靳尚谊、杨延文、孔维克、易洪斌、朱道平、郭文涛、张志平等等,“中国画·画中国”全国系列绘画艺术创作活动从此启动。自那以后,中国画、画中国,写生、创作、出版、展览,一时间风靡中国。这项活动使艺术家进一步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本源,极大地调动了创作激情和灵感,一批批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应运而生。

著名画家刘文西曾在参与“中国画·画中国”时说:“今年我已71岁,争取活到100岁,要年年参加活动,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想会尽量走到底。”著名画家马西光说:“由于任务重,时间紧,我不得不改变了以往采风以画为主的做法,而全力投入观察、了解、调查、研究我感兴趣的具有江南特色的人和事,颇有新的收获。”

那么组织这个伟大活动的小子沉浮,在这十年来的沉沉浮浮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他是如何走上美术之路?又是如何在这条道路上历练自己的呢?

蒙城小子逃学作画 离家学美术

1972年,在安徽省蒙城县许疃公社,皖北一个很偏僻的小村子里,沉浮(陈夫)那年7岁。村子里来了一个人,据说是浙江美术学院的学生,走村串户的可以为乡亲们画头像。那时候在乡村,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家里有老人去世或者迟暮的年龄都会请人来作画,一般都是头像或者全身像。沉浮家也请来了这位学生为家中老人作画,那是沉浮第一次深深被“美术”吸引,一根炭精条,一张白纸,用九宫格的方式在纸上打底稿定位,随着碳粉一层层叠加在纸上,身边亲切的人就活灵活现的跃然纸上,沉浮当时就看着迷了,尽管那时候根本未曾察觉这种艺术对自己未来的致命吸引。不过仅仅这一张画开始就让一直觉得生活平淡的小沉浮突然兴奋起来,一直处于皖北宁静小村生活中的这种环境,以及之前从未有过这种对美术近距离的接触和认识,都让当时的沉浮觉得生命突然变得鲜活起来,虽然那时候绝对想不到日后会走上美术之路。随着这位画像先生在家短暂居住的几日,小沉浮拿出家里最好的吃的,最好的喝的“供奉”给这位先生,都是为了能和他多交流几句。那两天里,每当父母早上出门以后,沉浮就背着书包从学校偷跑回家,死死盯着画像先生,看他笔下生发出来的奇妙世界,一笔一画都深深得印刻在了沉浮心里,有时候一张画一看看半天都不过瘾。可惜时间还是很短暂,很快先生走了,沉浮却彻底迷上了画画。紧接着沉浮加入了学校的兴趣小组,可是自打迷上了绘画,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从班里的前几很快跌到了班里的后几名。当时没日没夜的涂涂抹抹,上课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沉浮就在底下画老师,没有少挨批评,也没有少挨粉笔头砸脑袋。那个年代紧接着就是打倒四人帮,农业学大寨,以及毛主席去世,周恩来总理去世。沉浮当时在兴趣小组没少画黑板报,彩色粉笔,室外露天的黑板报,完成一次黑板报其实要花费挺大力气。但是往往一场雨下来,辛勤劳动就要付之一炬。沉浮为了保存的劳动果实,每次画完室外黑板报,回家后自己还会偷偷用纸笔记录下来。

那个年代是一个非常讲究分数的年代,可能也是由于刚刚恢复高考不久,每个人都对知识充满渴望。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正规的考上一个大学,尤其是沉浮的父母,但是具体是考什么大学,他们和沉浮都很茫然,也不清楚。不过沉浮自从迷上画画,初中考高中的时候竟然没有考上高中,因为文化课太差,英语不及格,数学也不及格,后来只能接受复习一年的结果,终于考上高中以后,沉浮很快又进入了一个高中的美术小圈子。

但是真正走近美术,应该是1982年的暑假。高中毕业后沉浮没有考上大学,父母觉得脸上无光,他自己在家也受气,于是就跟着姐姐到了阜阳师范学院的远方表姐家去散心。除了第一次见到了维纳斯、大卫的石膏像,又一次在阜阳师范学院看到了7岁那边见到的炭笔画的很多人像素描,这让沉浮再一次沉醉!那时候也是沉浮第一次知道考美术也可以进入大学,于是这个蒙城小子就让伴随自己来到阜阳的姐姐只身一人回到蒙城告诉父母,自己决定在这里留下来参加考前班补习绘画,背水一战,坚决踏上一条美术的不归路!

自我反锁 小洞中“窥”探练眼

当时第一次知道美术也可以考上大学的沉浮,下定决心考上第一个他知道的大学——阜阳师范学院。进入考前班之后,一个人租了一间只有六平米大的房子,叫做“西晒房”,由于房间三面都没有窗户,只有一扇门的那种很封闭的房子,唯阳光可以西晒,只有一张床,基本下地以后就到门口,夏天那个小屋内酷暑难耐,为了凉快些,他把双脚泡在水盆里,到高考时双脚肿得穿不进鞋子,只能穿着大大的胶鞋赶考。当时的作画工具就是一些三合板裁成小画板,两个夹子,几张素描纸,一些炭笔和铅笔。当时就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学美术。

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考学的专业课当时分为素描、速写和水粉。一心想把专业课提升上来的沉浮就把自己反锁在小屋内,预计好自己一周的食物和水,然后自己把钥匙交予隔壁老太太,有事需要出门的时候就敲隔壁的墙,请老太太开门,自己再出去。由于当时画人还是比较封建,尤其是大部分乡村都是觉得人在去世之前才画像,有的甚至是已经去世了家里人才张罗帮他们画像,单独请模特又不可能。于是沉浮就在门上凿出一个小洞,从小洞中可以窥探到外面大杂院内的形形色色人物,画速写得迅速得捕捉到人体的运动规律,熟悉动态,把握和了解身体的每一块肌肉和线条,以及精神上的描摹。沉浮就通过这个门上的小洞每天在屋内观察外面的人走路、吃饭、聊天、跑步、杂耍等等,基本可以观察到大杂院内每一个不同的人的日常生活动态。虽然“窥视”的语境在摄影中一直存在,那种“决定性瞬间”的年代已经定格,但是沉浮用摄影快门一样的动作,不断训练自己的默记能力,加之大量疯狂的速写训练,现在回忆起来,沉浮都对那段“小孔成像”的日子和那时候塑造的默写能力感到感恩和怀念。用他自己朴实而认真的话说就是:“如果外面你的模特或者说门外活动的人走过了,就是走过了,你就看不到了,所以你必须让自己的手跟上眼睛。”

除此之外,为了让素描进步,需要不断修改,可是长时间自己闷在屋内又无法交流和进步,沉浮就把画好的素描放在脚底,每天早上醒来以后第一眼就会看到作品,然后就会有一种新鲜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画面,使用这样的办法帮助自己寻找画面的缺陷,不断去调整,去进步。这样封闭式的自我训练持续了半年多,好几次沉浮敲墙请隔壁老太太开门,推门出去以后都会发现已是满天星辰。与此同时,努力的结果也得到了当时很多老师的肯定,都觉得沉浮的进步惊人,甚至比很多学了好几年的学生画的好。就是这样,“小孔成像”的孤独训练背后练就成一双精确和擅于捕捉的眼睛。

书画同源 书法路上的自醒

大学时代一心专注绘画的沉浮忽略了书法,由于书法课枯燥的颜体、柳体等等的不断临帖,让本性自由的沉浮觉得过于束缚,老师只是让自己重复临帖。那时的沉浮并不明白书法和绘画的关系,也不知道书法会对日后的美术创作产生多么大的作用,但是毕业前的书法课是要打分,必须要及格。

当时沉浮的大学书法老师李传周(现在已经去世)告诉沉浮说:“书法是线,是骨,书法写不好,画面也是立不起来的,整个画也无从把控。”这一句话似乎点醒了沉浮,他立刻开始补习书法,逐渐去摸索书画之间的关系,并且逐渐认识到书画同源。

《说文解字》是沉浮选择开始了解汉字的开始,这本书被认为是东汉末以前的百科全书,正如许慎的儿子在《上说文解字表》里面所说:“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贾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身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当然对于沉浮来说,他从《说文解字》里面开始了他的书法新天地,从头溯源,在这本书里他深刻的认识到了“六书”,通过自己的勤勉、专注与执着,不断去挖掘里面的深意,也不断去解构,然后用自己的办法再去重构一个自己的艺术体系。

1985年正值85美术学潮,当时任职于南京美术学院的美术评论家李小山写了一篇文章《中国画的穷途末路》,在美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完全否定了中国画,说中国传统画没了出路。当时的沉浮也引起了深思。1986年下半年沉浮一直在考虑一种方式,试图在自己的书法中不仅延续传统汉字的意蕴,又想把最现代的东西融合进去,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可以把自己的画与字交融在一起,结论就是将自己的汉字书法作为创作母体,然后结合画不断去探索尝试。这个里面不仅是人文的,历史的东西,还包含对文字本身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对传承的一种延续,这些都让沉浮激动不已。由于反复研究《说文解字》带给沉浮的思考让他一直都在思考汉字到底是怎么来的,除此之外,因为熟知颜草隶篆的各种交替演变,包括工种和功能两个方面,让沉浮自己独到的“形意”书法开始逐渐形成,并且最终在90年代初开启了书画界的一个新大陆,取得权威的认可,也带给学术界一缕春风。

90年代初,25岁的沉浮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个人展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张亚彬先生的主张下在北京香山饭店进行展出,当时是1990年9月26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的第二天。此次展览由当时的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亲自推荐到亚运会文宣部并亲自题词,王平(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常委)、王恩茂(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以及韩美林、田世光,沈鹏夫妇等都出席了画展。

丹青妙笔 铁骨柔情一枝梅

沉浮素有“梅花王子”之称,最早对梅花情有独钟源自大学时候的花鸟专业,上大学时,沉浮对当时陈丹青的一篇讲话触动较深,那时候陈丹青已经在美国。沉浮在学校用自己的卡带式录音机听陈丹青讲述关于美术的故事,有一次讲到陈丹青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看到一幅展出的王冕的梅花,还是雪景寒梅图,这是当时八国联军抢走的一个国宝级的一件珍品,参观者路过那幅作品是有规定的,不许拍照,不许临摹,当时他就十分愤慨,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丢失了多少这样的真迹不说,更无奈竟然无法过多的学习。这对沉浮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在大学的时候花鸟专业,自己找到一套画梅的方法,梅花作为四君子梅兰竹菊的首位,又是号称国花,梅花更象征一种精神,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都歌咏梅花。沉浮也将梅花选为切入点。1993年,沉浮的梅花作品还随大学老师徐德隆到美国进行展览。当时徐德隆先生(已去世)对沉浮说:“你要是能把梅花画好,其他花鸟都不在话下,为什么呢,梅花没有叶子,只有花和枝干,因为它不像别的花一大片叶子下来就可以遮丑了,因为叶子可以用来遮丑。”于是更加坚定了沉浮对梅花的态度。

沉浮画梅,起笔与收笔,任由心在主宰。其梅,无身、无骨、无肉、无形也无相,但处处散发着胎气的芬芳。梅的精气神,跃然纸上。有时候梦里也梅所唤醒,推窗一望,虚空里、大地上,处处皆梅也。沉浮乃梅痴也。当然他的梅花得到很多认可,杨延文说是“铁骨柔情”。除了其梅花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被展出和收藏以外,2007年沉浮被任为南京中国梅花艺术馆馆长。

90年代的中国梦 30年的梦想 10年的坚守

自2004年9月以来,“中国画·画中国”已经走过风风雨雨的十年。这个全国性绘画艺术创作活动震撼了整个美术界。尽管30年的承诺目前只完成了三分之一,但是这十年内的沉沉浮浮、高潮和低谷都让那个画中国的蒙城小子不断成长和沉淀。在不断的学习、困难和洗礼中,现在的沉浮身上更多的是热情、执着还有感恩。

追根溯源,“中国画·画中国”来源于沉浮的“徽州梦”。那是在徽州追梦期间的一天夜里,沉浮仰卧古床,回忆起从艺生涯,让他睡意全无。中国画画什么、如何画的问题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想起自己在艺术形式上:从最早的形意书画,到中期的回归传统(以梅花为创作主体),又到现在的走进自然注重写生……,一次次的转型,一次次的调整,有主动也有无奈。为什么当下时风把中国画吹得如此动荡不定?那就是忽视写生、忽视生活,忽视创作的急功近利之风。这股不良风气使中国画坛一时间群“王”毕现,一时间笔会四起,众画生腰揣笔印云游四方,而留下的“作品”画者应该最清楚是上乘之作还是庸品。不对自己的每幅作品负责任,历史是不会对你负责任的!中国画怎样画?画什么?徽州的写生也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去哪里画呢?去?……去?

突然,他的思维凝固到了“中国画、画中国”几个字上,对!中国画就应该画中国!今年画安徽,明年画江苏,后年可画新疆,再后年……,历三十余年可画遍中国。表现祖国,正是一个有责任的艺术家最应该追求的。

一个人力量单薄,可联合志同道合的画家,组织一项“中国画·画中国”的大型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为祖国山河立新传,表现中国山、中国水、中国人、中国情、中国精神,可以很好地记录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展现中国人前进中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思想。沉浮思路明晰起来,越想越有意义,越想越兴奋。

回到北京,沉浮把设想向时任中国美协主席的靳尚谊先生全盘托出,靳主席高兴地说:这才是中国画应走的发展之路!同时,这个想法得到了时任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刘大为、《美术》杂志主编王仲的高度肯定,并鼓励他将这个创意拓展为集体的行为、全国性的活动。自此,一场浩大工程的大幕拉开了。

如今,沉浮一路走过来,为了坚持这个“画中国”的梦,作为策划者和组织者他遇到过各种挑战和压力,甚至曾卖过车,卖过房子来坚持将这个活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股激情、热情和执着,让他以超常的智慧和耐力,在各方面的帮助下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使这一活动越办越好。

现在,当人人都在大谈“中国梦”的今天,我们仔细品读沉浮这个90年代初就生发并且坚持到现在的“中国梦”,更觉得有一股韧性和感动。

当问到沉浮下一步还有什么更多的计划的时候,沉浮说:“以前我说过,用三十年的时间,现在才走了10年。我把这一件事(画中国)做好,做到位就很好了。以前困难都过去了,现在和以后会越来越好!”

看着最近手臂肌腱都画到断裂的沉浮,想想这个蒙城小子的这个“中国梦”,一点也不遥远!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