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里昂双年展:艺术必须让人思考更远

时间:2013-12-13 09:50:54 | 来源:今日美术馆

资讯>展评>

 

右眼乌青像是被人打了重重一拳的蓝 眼珠男人,吹出能够盖住整张脸孔的粉色泡泡的女人,身穿粉色衬衣戴着珍珠项链,非常具有浪漫古典色彩的丽人,还有一只沐浴在阳光下的憨态可掬的小猪... 这些在里昂的街头随处可见的海报,再配上《Entre-temps...Brusquement, et Ensuite》(《此时、突然、然后》)这样 的标语,不禁让人疑惑这到底是什么?走进仔细一看左上角,原来这些像是会出现在大型商业中心的海报是第十二届里昂双年展的宣传海报。这四张海报都是由来自迈阿密的摄影师Roe Ethridge(罗·艾斯雷齐)所创作,右眼眶乌青的男子是摄影师本人,吹出红色气泡和戴珍珠项链的女子其实是同一个人,也是摄 影师的妻子。

本届双年展从2013年9月15日持续到2014年1月5日,有3个展示平台:首先是主展,来自12个国家的艺术家的作品在里昂当代美术馆 (Le 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e Lyon)、制糖厂(La Sucrière)、布鲁奇昂基金会(La Fondation Bullukian)、圣贾斯特(Saint-Just )教堂和安提盖耶医院锅炉房旧址(Antiquaille)等不同的场地展出,还有命名为“Veduta”的以里昂60位居民的家作为展览场地的展示区域。

而参加展览的70余位艺术家中,有杰夫·昆斯(Jeff Koons)、小野洋子(Yoko Ono)、埃罗(Erró)等知名艺术家,也有年轻艺术家如特 蕾莎·巴格(Trisha Baga)、法国艺术家尼尔·贝鲁法(Neil Beloufa)。中国方面,则有没顶公司、杨福东、杨振中、张鼎等。

“这就像一个游戏,欧洲广告里惯用的伎俩:我们从照片里猜测这是什么,但是谜底却和表面的完全不同。”历届双年展的艺术总监,里昂当代美术馆馆长Thierry Raspail(蒂耶里·拉斯帕尔)说道。

在里昂这座古老的世界人文遗产之城,从1991年起每两年便会举办一次关于当代艺术的双年展。不同于闻名遐迩的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哈瓦那双年展以 及五年一次的德国文献展,作为双年展风潮先驱的里昂双年展有其独特之处。无论是不想单纯的对艺术家现有作品进行展示,还是反其道而行之对于当今艺术家现状 的调查,亦或是每三界用作品来回应一个“关键词”的创举。里昂双年展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地双年展中始终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 Thierry Raspail先生。

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艺术史博士毕业的他在1984刚到里昂工作时,最重要工作是在里昂成立一个当代美术馆。1991年9月,首届里昂双年展诞生。到2013年也就是第十二届,期间经历了四个关键词:历史(Histoire),全球 化(Global ),时间性(Temporalité),传承(Transmission )。“作者”式的策展模式正式开启,由他本人策划的头三届 里昂双年展(1991,1993,1995),主要环绕“历史(Histoire)”这一关键词来进行探索。

“作为头三界双年展的策展人,我在思考双年展在扮演一个什么样子的角色。至于为什么第一个词是历史,是因为当时在90年代末期,我们处在欧洲,当时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历史的结束这一问题,而我们应该对过去的事情有所思考。”之后,里昂双年展继续以三部曲般的节奏,邀请不同策展人来策划展览。1997 年,第四届双年展,在“全球性(Global )”的标题下,他邀请曾主持策划第五届德国文献展(1972)的瑞士籍策展人哈洛德•史泽曼 (Harald Szeemann)来进行策展,而哈洛德·史泽曼提出一个有趣的观念:“对他者的探索”。

“对于全球化这个第二个关键词,我们处在欧洲,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要明白‘其他(Les autres)’是什么。而当时‘全球化’(第二个里昂双年展关键词)还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词。”

赫拉德·史泽曼首次在欧洲展出了一大批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这也是Thierry Raspail对中国艺术了解的开端)。法国策展人马尔丹(Jean- Hubert Martin)以“共享异国情调”作为2000年里昂双年展的主题。这让欧洲看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那些被忽视被遗忘的艺术,而中国艺术家也正式进入里昂双年展的视野。这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有着纪念性的作用。

2007年里昂双年展由汉斯(Hans-Ulrich Obrist)与法国策展人莫顿(Stéphanie Moisdon)策划,他们邀请世界 六十位策展人每人推荐一位艺术家,这对当时全球的艺术状况是一次做出很好的评估的机会,但是由于彼此缺乏沟通,最终无法做出一个完整流畅的展览。之后,从 2009年起,华裔法国策展人侯瀚如、阿根廷策展人维多利亚•努斯霍恩(Victoria Noorthoorn)以及今年的挪威奥斯陆 Astrup Fearnley博物馆馆长冰岛策展人古纳尔•柯瓦兰(Gunnar Kvaran),分别对“传承”(Transmission )这个问题做出诠释。

“我时常有一个构想,我总结一个词,这个词是和当下联系的,艺术性的,社会性的,历史性的。传承,这并不是一个太聪明(Intellectuel)的词,这是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词汇。这让我们想到传统文化,现在问题的完全改变,这不仅是个词,也是个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好好思考这个词,什么是传承,我们应该传承什么,比如中国文化的传承。这是一个一直在讨论的话题,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今年的双年展在传承的大主题下,策展人古纳尔•柯瓦兰将“叙述”(Récit)作为焦点,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回应。事实上,“叙述” (Récit)在 艺术史上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早在1297年的意大利,Giotto(喬托·迪·邦多納)就发明了视觉叙述法,他用绘画来表现了Saint- François的一生。

在双年展的现场,随处可见的影响与装置艺术,这也是当代艺术一个风潮。华裔美国艺术家Ian Chen表示让电脑成为“叙述者”,随意组合他设计的 电影里面会出现的元素。英国艺术家Ed Atkins用手来表示在不同形态下的低落(Depression)“有一点对现代艺术很重要的就是,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路对社会和艺术层面的影响,一切变得更即时而且琐碎。我们了解网络也不过十年,我们和大屏幕的关系,和图像的关系,对话,Photoshop。现在的年轻人的生活和网络上的影像密不可分,而且对于这些东西有巨大的热情。”在这个后网络时代里,每个人都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人们在网上的样子千奇百怪,纪实,虚构,个人,普遍,高兴,悲伤,甚至血腥暴力。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网络上叙述着事情,这些细微的叙述从四面八方发射,从而织成一张夏洛特的网,这里面真假参半,所有的细枝末节缠缠绕绕。

在里昂双年展的现场,在一个大厅里单独展示着Jeff Koons的作品,门上大大的“禁止拍照”。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巨大的荧光色的雕塑前,一位老师领着一个班的学生在参观,期间老师问站在角落的另外一个人,这个雕塑最后成交量是多少钱?

无论如何,现代艺术注定和市场价值分不开,Jeff Koons是艺术家明星化的典型代表,其在华尔街的金融经历,对于自己以及周围圈子的精心维护,其作品和个人在完美表达当下这个消费社会,可是仅仅只是表现而已。可以说他本身成名的经历就是一场行为艺术。他本人说,“在这个资本泛滥的社会里,艺 术品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商品……我们不要再兜圈子了,还是一上来就当艺术品是商品一样生产吧。”快速消费不是艺术,艺术不应该变成完全的商品。艺术大众化并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丝网印刷出的艺术复制品,而是像是日常生活中的服装变成艺术一样,艺术要变成“服装”。

法国著名作家Jean-Christophe Rufin写过一部小说,名叫《Globalia》。里面提到由于全球化,最后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一种文明。在当今这个全球化已经普及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情况下,全球化和传播的双年展主题,是否意味着没有界限?当今的世界已经不存在单纯的全球化和在地化,全球化与在地化 互相影响,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艺术之所以走在前端,是因为她在挑战当下的秩序和普遍的认知,挖掘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不平凡,光是表达现状是不够的,艺术必须让人思考的更远。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