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一切。当互联网已经融入生活成为我们身体一部分的时候,“苹果”教父乔布斯为半智能化的身体又铸就了一只强有力的手臂。2010年,乔布斯就充满预见性地提出了“后PC时代”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后智能手机技术地不断革新引爆了移动互联网盛世大幕的开启。从2000年到2012年,曾经显赫一时的微软公司在风云变幻的浪潮中透露出了廉颇老矣的倦容,或说大势已去,或说碌碌无为。微软市值12年之内从5100亿美元一路下跌至2490亿美元,险为苹果公司的二分之一。资本的转移昭示出尖端的无形力量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指引,犹如上帝之手,永远笼罩着他垂爱的前沿。
从餐饮到金融,从媒体到快消品,微信营销的实战成功案例举不胜举,在生活之内,无所不侵。微信创造出了公众平台,一个通用的入口,一个简陋的交互空间,引申出人际交流、人机交互的无限可能。相比之下,艺术是一件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科技醉卧沙场,艺术对镜贴花黄,一对生来便无暇顾及彼此的同胞兄弟。然而,当我的朋友圈里日复一日地出现被冠以“2013成都单年展”的艺术家作品和图文并茂的信息内容并且被圈内朋友大力转发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一种新的视野,诞生了。
“成都单年展”的组委会成员很简单,发起人是艺术家陈镪,学术主持(在这里叫“特邀学术乱侃”)张羽。对于“成都单年展”的诞生,发起人(策展人)的解释如下:网上看了有朋友发成都双年展的作品,我连展览在哪里都不晓得;有朋友呼大家一起去看,连要不要票收不收钱都不晓得。网上看到的展览图片,作品和成都没有什么关系,当然历届(双年展)都是这样,到处的双年展都是这样,和网友聊起此事,大家笑笑。 “2013原本就是是个单数年我们的展览作品和这个城市息息相关我们展览很大,大到填满网络能到达的每个死角我们的展览很小,小到头上无一匹砖瓦!我们就只在这里(微信)展出!没有闭馆时间,没有休息日,没有门票,白看!你的围观、赐赞、转发,我们都感谢!参展艺术家:XXX X X XXX XXX”
显而易见,这个“单年展”的初衷是对于传统展览机制的反叛,在特定的时代立场中尽显先锋姿态。作为集线器,微信所承担的是信息流转的载体功能。“成都单年展”的内容,通过RSS订阅(即:聚合内容,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以分享连接的方式由发起人传播至朋友圈,再由对此内容感兴趣的围观者阅读或转发,以此达到移动终端看展览的目的。展览内容在编辑过程中逐一选择参展艺术家作品图片和学术调侃的文字组合而成,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某个展览电子版的画册系列,以供相关艺术人士及艺术爱好者传播阅读。微信以其“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盛世瑞智国际文化传媒集团总裁赵黎语)的自身特性可以做到深度信息的精准推送。有别于微博即时新闻热点的社会性扩散,微信的朋友圈自动具备了过滤受众的功能,有效信息可以最大限度的在专业和非专业人士之中得到传播。而我所关注的,并非在微信的平台上策划并推送展览的方式是对于传统形式的反叛,正如其缔造者腾讯集团总裁马化腾所言:“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2013成都单年展”让我感受到一种学术独立的新鲜感和虚拟观展体验的同时,更加预示着艺术史在数字化时代的另一种可能——一个以移动终端为媒介的创作、策展、展示和收藏的虚拟艺术史系统在未来诞生的可能。
据我所知,成都青年艺术家魏来从2013年初开始了以Graphite:适用于Ipad的铅笔绘图工具进行绘画创作,而其作品的发表途径为网络。这是不需要实体出场的艺术创作,同样需要训练和技术以及创造力,最终与其它绘画媒介殊途同归:形成视觉上的审美作用力。与油画的发展史依托于绘画材料的改进与完善一样,虚拟绘画的发展需要软件技术的支持,现在方兴未艾,配合着人类虚拟生活的进程,不代表这不可能是另一部艺术史的开端。如果真的需要一个空间来展示这些绘画作品,那么它们不应该被喷绘在任何的平面材质上。打印是对于虚拟绘画的概念扭曲。用数字技术投放在美术馆的墙面上是颇为可行的,只要设备配置足够优越,能够精准地还原文件。
那么,我们还需要实体存在的艺术品吗?要知道人类的虚拟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发端,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或者说在人类相当长的一段进化过程中,虚拟还不可能完全取代现实。也许,有一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将自己置身于任何的风景和国度中,享受自己最喜爱的季节,像所有科幻小说所描写的生活那样,一个按钮就是一切的时候,实体艺术品要么消亡,要么成为文物,或者极度的奢侈。如果是这样,那些记录实体艺术的艺术史,那些被我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和名字:温克尔曼、沃尔夫林、贡布里希、丹托、瓦萨里;梵高、毕加索、安迪·沃霍尔、达明·赫斯特、吕澎、张晓刚……将统统一并,成就一部供文明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所参阅的史前史。
至于收藏,既然概念艺术横空出世的时候诞生出了《一把和三把椅子》(约瑟夫·库苏斯),在前无古人的经验下最终该作品被拆分成了三个部分(图片、档案、雕塑)由美术馆不同的部门保管,那么我们也应该相信,有朝一日,以移动终端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在被纳入美术馆收藏系统的时候,只需在终端上签上自己的名字,Iphone、Ipad、Itouch,统统入库归档。届时,美术馆的大部分开销,将从传统的、实体作品的运输和保险上转移至如何应对资料损毁、黑客入侵、版权流失等一系列网络问题。当然,这也不知道是哪个N.0时代的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