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绘画

3D打印技术或成艺术创作重要手段?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9-23 09:32:07 | 文章来源: 艺术商业

在2013年7月的上海国际印刷周上,商家展示了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的紫砂壶。这项技术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由于成本巨大,在近两年才广泛应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假肢、汽车零部件、家具、珠宝等,甚至被媒体认为“它将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现”。

在我国,3D打印技术被应用在艺术创作领域至少可以追溯到七年前。当时,中国美术学院教师沈烈毅就已经关注到这一技术。2006年8月中国美院准备开展实验室教学项目,沈烈毅便开始在网络上寻找能拓展公共艺术教学和创作的前沿科技,于是了解到了运用于工业创新的3D打印技术。沈烈毅说:“3D打印技术,在国内艺术创作中没有经验可循。我们参考了国外的案例,觉得3D打印技术在将来的造型艺术创作中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和工具。”于是,沈烈毅投入到把这项技术运用到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抱着探索性的态度,他于2006年通过作品《聚》进行了首次尝试,将创作好的虚拟造型数据用3D打印技术完成。此后他又尝试完成了作品《掠过》和《铁壳船》的模型。

“快速、精确、简单化是这项技术的主要优势。”沈烈毅认为在造型艺术创作过程中,手或者其他机械完全可以胜任较为简单的造型,而完成复杂形态的艺术创作就相对困难和耗时。3D打印这一呈现方式,针对于复杂造型来讲,相当快速和高效,而且利用3D打印机可以将前期的虚拟建模及形态空间按比例完成精确无损的三维实体呈现。此外,通过3D实物扫描或网上下载艺术作品数据后,便能通过打印机完成机器允许尺度内的等比例的实物呈现,成为无需造型能力,人人能复制3D艺术作品的简单方法。

除了快速、精准、简单化等优势之外,这一技术突破了思维所受的限制,让想法能够在艺术创作中呈现出来。“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创作的思维是无疆域的、天马行空的。但由于工具和材料的约束,无限的思维与有限的呈现相遇必然会产生现实的偏差。3D打印技术弥补了机械加工中难免的遗憾。甚至可以说,3D打印造型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沈烈毅表示。

具有同样认识的还有宋波纹。2011年,正读大三的宋波纹尝试使用3D打印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后来她成立了格物工作室,通过3D打印的方式为客户定制限量艺术品至今。

较晚使用3D打印的宋波纹对材料的选择范围要比沈烈毅宽一些。2006年,可供沈烈毅选择和使用的成型材料有粉末和abs两种。粉末材料出现较早,是一种高强度的粉末粘合剂,出来的成品比较重也比较坚硬,但材料本身却容易被氧化,时间一长比较易碎。后来衍生出了现在常用的abs材料,也就是聚乙烯或是透明树脂。它强度高、可塑性强,更重要的是质量非常轻,成本相较于粉末也更低一些。而后来使用这一技术的宋波纹除了粉末和abs材料,可选择的成型材料还有尼龙、合金等。

虽然成型材料增多,但对于艺术创作来讲,材料还是不够丰富。如今还未了解到有可以直接塑造雕塑中铸铜、铝、不锈钢、陶瓷或是木材质感等材料的打印机。如果有更多材料能运用到艺术创作中,那么在艺术表现力上作品会更加位和丰富。

此外,从艺术创作来讲,创意的出现到创意的实施,再到创意的造型和创意材料的运用,其间或多或少会有些偶然性的情况发生,这也能够激发出艺术家不同以往的创作火花。而这种偶然因素在3D打印技术中会相对少很多。“因为下达指令后,机器是相对独立地完成造型,人们便很难再干预程序的运行了。”沈烈毅表示。最后,从技术层面来看,它塑造出的精度仍不够完美。

3D打印技术对于造型艺术创作而言,优势和不足并存,但是这些并不妨碍沈烈毅对这一技术抱有信心,他认为这项技术很有可能成为未来造型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和为三维造型的艺术大众化提供可能。

“以手工为主的艺术创作是断然无法离开工具辅助的。3D打印机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作为手的延伸,必然将是对原有艺术创作手段的革命性拓展。在艺术创作中,这一技术如果普及将会带来巨大的变革,也可能降低艺术创作的成本。这将使三维造型的艺术大众化成为可能。”沈烈毅对此充满信心。

3D打印机打印艺术造型的基本步骤

建立虚拟形态和数据。

将创建的数据转换成3D打印机可读取的数据指令。

将数据输入3D打印机,给予充分的时间使机器完成作品形态的打印。

对打印完成的模型的后期处理。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