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殇·戊子记忆之五》180×192cm 2009年
4月17日是“生命·墨语——张江舟水墨艺术展”北京巡展的最后一天,上午10时,张江舟老师来到中国美术馆,在展厅现场为观众深入介绍了他的作品。
关于展览主题“殇”
张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展览的主题,他说,“生命·墨语”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用传统水墨画的方式来诠释我们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理解。而这也是构成此次展览的基本主题。我们可以看到展厅内的作品均为2008年以来的新作,这批新作的主要精神之源是汶川地震,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构思一组创作,直到2009年的春节开始了殇系列的创作。而殇系列正是源自汶川地震带给我的感受,我曾在汶川地震期间走访过灾区,目睹了灾难场景。把主题定义为“殇”,是表达了一种因汶川地震,因年轻美丽生命的瞬间消逝所带给心灵对生与死问题的思考。
从审美形态上讲,我把这一主题的作品定义为“凄美型”。因为我没有描绘大悲、痛苦或是声嘶力竭的情感,而是希望通过作品表达出大悲大痛之后的平和、淡定。而这也是我在面对汶川地震,面对遇难者时的内心感受。
水墨形式与主题精神
水墨本属于中国传统绘画体系,大家从我的作品中也看得出,我基本沿袭了“徐蒋体系”写实水墨人物的路子,但创作“殇”系列时,显然又不同于徐蒋体系。我们知道,徐蒋体系更多是写实主义创作方法,而我的作品显然不可以定位成写实主义,但在造型的相对具象和严谨,以及传统笔墨文化的结合方面又与徐蒋体系有着清晰的文脉联系;我想这种以黑白水墨为主的新传统方式,是独特的东方特色。而部分画面中的色彩则更多起到调节情绪,调节画面的作用。这种本来很传统的形式特别适合表达“殇”的主题和审美感受;表达出凄美的情绪以及当代人在面对自然,面对社会时产生的无助、孤独、抗争、希望等一系列精神感受。在我的主观意向里,也希望这种笔墨方式能够更好承载和表达“殇”的主题。
“殇”与女性形象
大家也注意到了,“殇”系列主要以年轻女性为基本表达对象,这是因为女性往往很容易和母性、坚韧、无私、纯洁等词汇找到连接点,而女性同时也让人联想到弱者、被保护对象等词汇。女性既是非常美好的,同时又是非常柔弱的;女性既是最容易被悲痛打到,同时又是最容易从悲痛走出来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而我以女性形象作为基本表现对象,更能表达出汶川地震带给我的悲痛和悲伤的情绪。
“山水画”图式与“纪念碑”精神
“山水画式”构图和“纪念碑式”感觉是“殇”系列作品很突出的特点,这也是我若干年来集中思考的问题。过去我们看多了,也习惯了现实主义场景中具体场景,生活内容以及形象情景具备的创作方法,而“殇”系列作品显然不是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他脱离了真实的生活场景,画面中也没有出现个性化和具备职业特点的人物形象。
我希望观众站在我的作品前,感受到的不是生活当中的人,而是通过人物形象引发更多人们对人、对民族、对国家的命运思考,从中体会人生价值。
至于画面中许多构图都呈现“纪念碑式”的效果和山水画的效果,这也是我这些年在画面处理上比较用功的地方。我认为在中国画里,特别是山水画里突出表现的是“意境”,至于传统人物画则更多注重通过表现情节和内容来传达画面的精神意志和整体氛围。作为人物画家,我希望我的作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希望通过一种类似山水画的感受强调“意境”,单靠画面本身来把握作品的精神气息。而作品中带给大家的“纪念碑”式感受,是我有意识地在画面中注入了崇高感,或者说是神圣感来强化“殇”的精神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