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四年国内巡展第二站 晨晓“纯风”亮相国博(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4-09 16:40:52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纯风·晨晓的色彩世界”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去年年末在中国美术馆上演了一场关于色彩的艺术盛宴,给这个冬日里灰暗雾霾的北京城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与生命的欢欣,这就是新西兰华裔艺术家晨晓归国后的首次个展——晨晓的色彩世界。此次展览将持续4年、历经中国24个城市。目前,巡展第二站“纯风·晨晓的色彩世界”于2013年4月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北京青年周刊等重要领导、新西兰艺术评论家Warwick Miles Brown、艺术家晨晓共同参与活动,策展人为中央美术学院赵力教授。

艺术家晨晓在开幕式上致辞

纵观一些艺术评论,摘录如下:

对照晨晓近期的创作,画家的确是在意图强化中国文化精神,并通过具体的个人创作展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融合。——赵力(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晨晓的色彩表现是他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其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我们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注入了自己强烈的个性化情感。——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晨晓的油画实际上是中国文人画传统里的“画乃心画”,我能从作品中体会到中国文人一直强调的诗性,特别是画面的气韵流动感以及色彩斑斓的感觉,这种观画感受非常明显,艺术家在这方面也表现得非常充分。——马鸿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新西兰评论家Warwick Miles Brown开幕式上致辞

晨晓的画面首先具有一种公共性,而这种公共性并非是选择了何种地标,而是一种公共符号。另外,晨晓的绘画是公共性的,他的画非常适合公共空间,适合一种大型室内的公共空间布置。——曹庆晖(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副主任)

我认为晨晓先生在画画时,并没有考虑太多中国元素或者西方元素的事情,而是就想把这幅画画好,将他心中的风景画出来。这是一种非常自由的表达,我认为这与晨晓先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邵亦杨(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晨晓用一种极为单纯的色彩描绘出来,像糖果色一样。他的画面中除了大色块以外,黑色也用得恰当好处,这使画面一下变得更结实了,结构性的东西立刻就出来了。不仅有甜腻腻的糖果色,更有一种力度在其中,这都是他借用黑色支撑的效果。——韩劲松(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

晨晓画面中的地平线往往抬得非常高,五分之四的空间留给了地面,只有五分之一留给了天空。从这个角度看,感觉艺术家有一些英雄情结,他是刻意这么表现的,我个人感觉中国男性都有英雄情结。他构图中的英雄情结和色彩的纯真正好抵消了,他那种纯形式感就被削弱了,因为整体效果比较均衡,这是他运用两种语言产生的画面效果。——郭红梅(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研究员)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开幕式上致辞

晨晓出身浙江名门世家,很早就浸淫于艺术的氛围。自1979年起他足迹遍布中国各地,四处采风写生,曾参加浙江省85’新空间画展、浙江省美展和全国美展。1986年他远赴澳大利亚留学,后移居新西兰并毕业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术学院,获得视觉艺术专业硕士学位。虽移居新西兰多年,在全世界40多个国家交流学习,但晨晓的血液里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他在艺术创作上一直致力于探索东方元素与西方唯心主义艺术精神的关系,并强调新西兰本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唯美表现主义手法描绘了西方人唯心主义的精神世界,从而表现了新西兰这个具有多元价值观国家的社会信念、宗教信仰、当代思想与情感,其作品受到西方美术界主流艺术批评家广泛关注和研究。

此次国博展览将集中展出四十余幅具有典型“晨氏风格”的精彩油画作品,其旨在梳理晨晓远赴澳洲新西兰26年的艺术创作之发展脉络、线索变化与艺术特征。作品以新西兰与中国的地标性风景线及人文景观建筑为主要描绘对象,其中多见尺幅较大的三(五)联幅作品,一幅长约15.7米的大型油画《林中新西兰》可谓此次展览的重中之重,个性鲜明的色彩、表现主义的语言、极具西方意味的审美形式、中国文人画精神在画面中共同交织,体现了艺术家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晨氏唯美表现主义。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3年4月22日,为期14天。

展览现场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