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
美术馆作为现代艺术发展所必需的艺术机构,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自清末、民国、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之后一系列政治体制、社会形态的变迁,从而发展出一段曲折的中国美术馆史。从1910年中国清政府在其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为展出中国书画与刺绣等作品而开辟的美术馆,至今已逾百年。而与国际接轨,打造职能完备的美术馆,依旧任重而道远。
目前国际上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美术馆作为“艺术类博物馆”应具备展览、收藏、交流、研究、教育等五类主要功能,而在国内却在近些年才摆脱美术馆作为展览馆的固有观念,并且至今仍在模式上不断摸索。
建国后,中国的美术馆建设,首先是以单一的展览功能为出发点的,并作为宣传机器配合1942年的“讲话”精神而建立,从建立之初,其功能定位就被行政体制严格区分于博物馆。比如,1956年上海美术馆建馆,很快即被更名为“上海美术展览馆”,在近30年的时间里也“只办展览没有典藏”。1958年,为了向建国10周年献礼,筹划建立中国美术馆,当时的名称是“中央美术展览馆”。
尽管以展览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职能,但彼时数量有限的美术馆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仍起到十分关键的推动作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服务于政策宣传的指派展览之外,各美术馆在展览形式和内容上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作为中国现当代艺术之肇始的“85新潮”,许多关键节点也都发生于美术馆中。比如,黄永砯与“厦门达达”在福建美术馆里的活动,以及后来作为“85新潮美术”的总结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从此长时间远离当代艺术发展核心地带,却因为这一次规模空前的展览被写入美术史。
2000年左右开始,整个政治风向对当代艺术实践开始变得宽松,体制内的美术馆开始着手推进一些与国际接轨的展览形式。
上海美术馆开风气之先,在2000年引进“双年展”的展览模式,立足于中国,尤其是上海的文化与社会问题,通过当代艺术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讨论。紧接着广东美术馆在2002年举办了“首届广州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在中国文化艺术界以及国际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两个美术馆在展览策划模式上做出的积极探索与尝试,显示了体制内美术馆对于国际业态前沿动向的敏感和立足国内现状的反应能力。接下来的十几年间,上海双年展与广州三年展成为国内美术馆标杆性展览,是体制内的美术馆作为“展览”机构所作出的杰出成绩。
2003年首次举办的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即“北京双年展”,因过于受制于体制并缺乏上海和广州两地的国际视野与创新活力,并未与后两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直到2011年,中国美术馆着手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推出了“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打出“新媒体”的大牌,才令作为文化艺术中心的北京,有了实质性的美术馆双年/三年展。
除了展览的策划与组织能力外,美术馆实力的主要衡量指标是馆藏。中国的各级美术馆由于“先天不足”,馆藏相当有限。首先是馆藏艺术品数量不够,没有系统性的收藏与整理;其次,馆藏作品也多集中在中国本土艺术家作品,并没有打通国际收藏的道路,对国外艺术品的收藏凤毛麟角。目前,中国美术馆收藏外国艺术作品不超过3000件,其中包括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作品、日本浮世绘、现代版画,以及蒙古、印度等周边国家的作品。而中国美术馆收藏的4幅毕加索油画,还是德国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的。
另外,除北京画院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等少部分美术馆拥有固定藏品陈列外,其他美术馆大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固定陈列。收藏艺术品的主要途径是捐赠和举办交流展,并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中国美术馆收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只是象征性地支付了一笔稿费和工本费用,而如今,甚至一些国外知名美术馆、画廊、相关机构都以相当优厚的条件或价格,收藏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国内美术馆失去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必须进行转型,以充实自己的收藏。随着艺术作为一个国家和城市的名片成为全球共识,国家行为对体制内美术馆的支持与干涉越来越明显。2011年2月,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意见》中规定,在2011年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在2012年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
美术馆免费之后,一个一直存在却迟迟未得到解决的问题被提上日程,那就是经费问题。据了解,免费开放前的中国美术馆与上海美术馆属于全国仅有的两家享受财政差额拨款的美术馆,一般补贴上一年度收入的1/3;免费开放后,这两家美术馆也成为全额拨款单位。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王家新曾测算,2011年中央安排18亿元保障美术馆等免费开放。依靠政策倾斜、财政拨款,几个主要的体制内美术馆正积极扩张,并着力补充馆藏。
由努维尔设计的卡塔尔国际美术馆
新的国家美术馆的宏伟规划已经启动,让·努维尔(Jean Nouvel)在建筑界大腕云集的竞标名单中胜出,击败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和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接下继奥运场馆以来在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建筑工程——中国美术馆新馆,巨大的新馆将位于奥运场馆“鸟巢”旁。2012年10月1日,中华艺术宫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共同开幕,上海艺术博物馆系列终于完成了它的完整格局:“上海博物馆展示古代艺术,中华艺术宫展示近现代艺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示当代艺术。”其转型和拆分意味着整个上海公立美术馆的一次大转型。
民营美术馆,从定性上说,迥异于体制内的美术馆。民营美术馆的兴起,说明了民间资本的走向,是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重要补充。事实上,民营美术馆因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文化眼光而被寄予厚望。
从1991年第一家民营美术馆——炎黄艺术馆开馆,中国的民营美术馆之路已走过20个年头。至2012年全国注册民营美术馆大大小小已经发展到1000余家。
1998年可以称为民营美术馆元年,这一年成立的沈阳东宇美术馆、天津泰达美术馆、成都上河美术馆,三家由企业投资的民营美术馆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营美术馆的起步,1999年成立的成都现代艺术馆紧随其后。这些美术馆对新的艺术形式如录像、装置、行为表演的传播、研究、收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99年天津泰达美术馆举办的“跨世纪彩虹:艳俗艺术展”和成都现代艺术馆的“世纪之门”即是其中的代表性案例。除了对于艺术的推动,这四家民营美术馆因为开放的视野和灵活的决策机制,给中国的美术馆行业从硬件配置到学术研究、馆藏建构、操作规范上都带来了新鲜血液。
最近在上海开业的龙美术馆
从2002年开始,新一轮的民营美术馆热袭来,从今日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证大现代艺术馆等机构的兴建,到部分民营美术馆向非营利公益机构转型,美术馆热潮渐渐显露国际化视野,也开启了对馆长负责制、策展人机制等国外现代美术馆管理运营模式的借鉴。近年来,外滩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民生现代美术馆等机构的成立,掀起了更为猛烈的美术馆建设热潮,国外基金和金融机构的介入,与国外美术馆等机构日益频繁的交流,为私立美术馆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随着2012年末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更替,刘益谦王薇夫妇捐建的上海龙美术馆,郑好先生创建的昊美术馆上海馆、温州馆相继开幕,民营美术馆成为跨年话题,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近期被民生收购的炎黄艺术馆
尽管民营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但这些美术馆依旧要面对高昂的关税、投资支持文化艺术事业的免税政策缺失的现状,查税风波之后,风头正劲的民生美术馆也放慢了在北京扩张发展的脚步。另一方面,进入艺术品亿元时代,继续进行藏品购入成本和风险激增,美术馆长远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仅通过个人财力是很难达到的。我们看到,一批早期建立的民营美术馆,都因投资方的经营问题关门大吉或严重萎缩,而仍处于发展期的几家代表性民营美术馆,也因收取场租举办学术价值不高的展览而颇受诟病。首先要在经营模式上解决美术馆的良性运转,然后才能谈及学术建设、馆藏结构、公共教育等美术馆功能的问题。以非营利性质吸收社会资金进行建设,几乎是私立美术馆的唯一选择。
近年成都文轩集团新建的文轩美术馆
在国际化视野下,如何充分利用体制内资源,形成并保持自己的学术特色、价值立场,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美术馆是体制内美术馆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民营美术馆则要在坚持民间立场的同时,寻求“民办公助”的经营模式,从而推动民营美术馆的良性发展。明确的学术定位,清晰的价值判断,丰富的馆藏体系,和基于以上要素的教育活动,将是美术馆的中国之路仍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