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中国美术馆举办“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1-18 18:43:56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开幕式现场

【视频】 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2013年1月19日下午,作为建国以来首次全国各大美术馆藏作品集中展示,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亮相。该展览汇聚了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湖北美术馆、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浙江美术馆全国十大美术馆的馆藏精品,展示出当今中国美术馆界的典藏谱系和齐心合力的研究策划,为2013年春节期间首都北京献上了一道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

推动美术馆藏艺术资源社会共享

美术馆以收藏、保存和研究、传播现代以来的中国优秀美术创造为己任,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近年来,中国美术馆不断创新服务社会的方式和内容,致力于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服务社会,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展览系列逐渐成为品牌性的项目,得到学界的好评和公众的期待,成为春节期间首都北京重要的文化景观。今天,美术馆文化的共享与弘扬,日益成为普遍的社会文化共识。本次展览的缘起与立意,就建立在美术馆艺术资源为公众共享这种新的认识上。十大美术馆高度重视此次同台合展,根据各自藏品优势,形成了十个具有不同学术特色的专题展览,在展览策划上,尤其注重以当代智识激活藏品,让藏品展现出在美术历史坐标上的价值,许多作品是第一次在北京展出,使广大观众欣赏到各馆藏品的特色与精彩。


展览现场

十“全”十“美”丰富内容

“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的策划理念着眼于体现我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历史、当代美术的优秀成果、美术发展的地域性特征和著名艺术家的成就,参展的十大美术馆拿出自己的馆藏精品,形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多样的展览面貌。例如,中国美术馆以“苏醒时代”为题,展示改革开放后中国美术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美术变迁的路径和脉络;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推出“遇见•上海”,探讨上海现当代艺术发展中的“现代化”与“全球化”问题;江苏美术馆推出“江苏大家——江苏省美术馆藏20世纪中国画精品”,聚焦于20世纪百年中国画中长期在江苏工作、生活以及江苏籍贯的名家中国画精品,其中既包括拓展传统中国画面貌的徐悲鸿、刘海粟、李可染等一代大家,也包括推陈出新的以傅抱石、钱松嵒、亚明等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还有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吕凤子、朱屺瞻、吴湖帆、王个簃、谢稚柳等,向观众展示江苏地区中国画发展面貌以及对20世纪中国画坛的影响;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以“长安传薪——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近现代中国画展”为题,汇集石鲁、赵望云等名家代表作,展示长安画派延至当代陕西中国画坛的发展面貌;广东美术馆以“融合•碰撞”为题,结合文献展示20世纪前半叶广东现代美术发展的脉络和历程;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则以“创意图像”为题,展出关山月美术馆藏海报精品,反映中国当代平面设计的面貌和发展水平;北京画院美术馆聚焦20世纪北京中国画坛,呈现以齐白石、金城、陈师曾、陈半丁、胡佩衡、于非闇、徐燕孙等为代表的名家风采;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该馆收藏历届毕业生的留校作品,展现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青春时代”。浙江省美术馆带来黄宾虹书画作品,其中既包括黄宾虹不同时期的山水画代表作,也包括了他罕见的花鸟和书法作品。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美术馆因拥有藏品而名实,美术作品因成为美术馆的收藏而名重,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让藏品发挥作用,与公众见面,公众有此期盼,美术馆有此责任。国家艺术资源让人民共享,这是美术馆要尽的基本职责。这次展览既让公众欣赏到众多的藏品,实际上也推动了美术馆界自身的学术建设。”

中国美术馆馆庆五十周年的开篇之作

2013年是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的纪念年,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中国美术馆提出了“不重庆典,重服务”的理念,以优秀的展览和优质的服务奉献社会为诉求,特别是重视展览的内容和学术水平,以此为公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文化服务。该馆已规划了馆庆年的系列项目,形成了馆庆年的展览系列。“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是馆庆展览系列的开篇之作。

观众漫步此展,似乎打破了时间与地理上的局限,穿梭于东西南北中的艺术风景,在美轮美奂的艺术瑰宝中获得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据悉,展览将在中国美术馆1-9号展厅展至2月26日闭幕。

 


展览现场


 

1   2   3   4   5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