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杨佴旻艺术精神和美学散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1-08 11:35:19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作者:邓平祥

杨佴旻:太行的早晨 2012 140x310cm纸本设色

一 

杨佴旻的艺术有一种博洽、共生的特征,在一个追求极端性、偏执性、片面性的艺术生态环境中,他的艺术显示出了兼容、冲淡、超谐的力量,这使我自然地想起歌德的关于艺术结构性的主张:

“应该像自然造物一样,内容丰富、成分复杂、形式多样、既重又轻、既坚又脆”。

所以我们可以在歌德的伟大成品中感受到:“灵魂成为自然,而自然也成为了灵魂”。

歌德是德意志民族在传统和现代历史转型中所诞生的划时代伟大作家,他既是德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德意志现代文化精神的开拓者。将近二百年之后德国历史主义的首席代言人梅尼克在其名著《德国的浩劫》中深情地将反思德国精神文化,治疗劫后创伤的希望寄托以歌德所体现的精神文化身上。

歌德的精神文化和梅尼克的思想对处于历史转型时期的中国精神是具有某种启示意义的,亦即都处于“浩劫”之后——德国的“法西斯”浩劫……

如果将人的朦昧时称为“黑暗”,将人的启蒙称为“光明”,那么“黑暗”和“光明”对于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自然状态,引伸下来,人类的历史也可称其为“黑暗”时期,现代则可以称其为“光明”时期。那么人就同时既是“光明”之子又是“黑暗”之子,换言之“黑暗”和“光明”之于人是历史进程两个阶段。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历史对现实是什么意义,历史的对于现实的又有什么价值?于是以此来观照我们的历史观、历史文化、历史精神,乃至现当代政治、现当代文化、现当代艺术是否存在重大的偏颇和误区?一百余年的中国历史是一个革命化压倒一切的历史、革命的理论,革命的话语压倒了一切,在革命的光环下,人们对历史、对传统、对旧世界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和决裂,似乎只有如此才是革命者,才是新人,这样我们就成为了没有历史的人,没有黑暗体验而永远光明着的人。

它的后果是什么,很多“我们”似乎还不知道,还没有意识。

这就是杨佴旻艺术的精神背景。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