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博物馆
前不久,一则视频广告正式宣告:始于1983年的桑塔纳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此举立刻引发无数上海市民的集体怀旧情结,“再见,老桑”成为网络热门词。这其中,更多的人是在感叹,随着现有旧车逐步报废,曾经一度作为城市象征的经典车型就此消失。上海市民、老汽车、现代工业三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可见一斑。
就在此事件“余热”之际,一列别致的地铁11号线列车近日进入公众视野,引发众多市民的特别关注。该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车厢贴图——“卡尔·本茨—第一辆汽车的发明者”、“福特T型车:给梅陀装上车轮”、“1908年上海公交有轨电车开始运行”……泛黄的老照片以文图并茂形式呈现,精要地向乘坐地铁的公众普及近现代汽车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和事件,让地铁变身为一座移动博物馆。
不少市民在微博上感叹:“上下班途中,凝神观看这些黑白图片,简约构图背后却蕴含时代演进的深层内涵。瞬间,难免有时空穿越回到过去的错觉!”而更多的人则被激发起怀旧情怀,希望有机会与图片中众多稀有古典老爷车来个亲密接触。
其实,不为公众所周知的是,就在上海的嘉定安亭,坐落着中国首家大型综合性汽车行业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其间不仅收藏有第一代桑塔纳原车,而且还保有桑塔纳的“爷爷辈”——1963年诞生的上海牌轿车等多个车型。此外,该处更展示了汽车诞生以来世界上出现过的近百辆经典真车,时间跨度逾百年,为观众提供了了解近现代汽车工业和鉴赏珍贵古董车的平台。
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处本因成为上海公共文化建设新地标的绝佳所在,却至今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普通市民根本没有途径得知上海汽车博物馆的所在,而这其实也成为本市现存众多行业博物馆的缩影——“空有琳琅展品,少有观众捧场。”
以汽车博物馆为例,场馆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展示面积约1万平方米,汇集国内外20多个品牌经典古董车80余辆,藏车时间跨度逾百年,从展出面积到展品规模,均在国内外同类场馆中位居前列。而在展馆布局上,更是煞费苦心。据介绍,上海汽车博物馆在创办之初,即开展观众差异化定位,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市民群体需求有的放矢进行布展——成为汽车爱好者提供交流、聚会、娱乐的平台,向青少年提供了解汽车历史、技术与文化的最佳场所,打造公众体验汽车文化、体会汽车艺术的时尚之地。
该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前不久的一天,多辆大巴满载百余学生不期而至前来参观。由于平时难得有如此密集人群来访,让馆内管理人员好一阵忙碌。事后得知,这是一场计划外的参观,只是因为天气下雨才临时从露天公园转场到了临近的博物馆。不过,当天学生们的反应很让馆方振奋不已,在参观过程中,“哇塞”、“哦也”等夸张口头语不绝于耳。特别在面向广大青少年汽车科普教育而特设的汽车探索馆,孩子们更是流连忘返,从图文和多媒体中了解汽车科技的要素,在互动研究中认识汽车的技术原理,通过解剖实物观察汽车的基本构成,更在游戏竞技中体验汽车生活的便捷与快乐。
接待这群孩子让汽车博物馆工作人员付出了极大的劳动,但所有人都觉得这份辛劳付出十分值得。大家还开玩笑地说,希望以后多多变天,让更多孩子们有机会来感受汽车文化带来的快乐。
虽属插曲,却很能说明问题。一方面是馆方费尽心思,苦苦宣传,另一方面是观众没有途径得知有这样一座内涵丰富的博物馆。这其中,供需双方缺乏一个必要的权威信息发布平台。更深层地探究,一套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整合联动机制显然匮乏,但这也不是依靠馆方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汽车博物馆已尽其所能打造自身品牌,让地铁变身“移动博物馆”即是一个成功举措。但他们依然呼吁,有更多的平台,能对此类公益宣传开展集中式传播,提升公众知晓度,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这一公共文化资源。
专家指出,对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来说,大力发展行业博物馆有助于“记录”上海昨天和今天的重点行业,从而映现上海近现代发展脉络、城市文明的足迹。同时,此举能够有效提升上海城市的文化品位、促进上海都市旅游业的繁荣。
从这个意义而言,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行业博物馆事业,理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政府部门不妨把行业博物馆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范畴,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除了保证对行业博物馆建设必需的资金投入外,还应积极制定和推出引导、扶持行业博物馆发展的相关政策,诸如税收信贷、媒体宣传、信息发布等方面,从而促进行业博物馆运营驶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而就在近日,美国密西根州州长里克·斯奈德来沪出席上海汽车博物馆与美国亨利福特博物馆签约合作协议。他的一番表述从侧面印证了行业博物馆建设的价值——“希望通过两大博物馆,加强汽车文化的普及、教育。也希望能与中国在制造业、旅游业和教育等方面逐步增加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