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民办博物馆发展路上的拦路虎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2-20 13:06:56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年来,中国大大小小的民办博物馆蔚为壮观,它与国有博物馆一道记载着历史,传承着文化,但因现实的困境,自身限制等因素,民办博物馆步履艰难。

文物难迁

望野博物馆落户深圳龙华新区,馆长阎焰收藏于北方的大批文物南迁运输成了一个大问题。对国有博物馆,这根本不成问题,但对一个民办博物馆而言,面对每一次达几十万元的“珍品”押运费用,却显得囊中羞涩。

为省钱,绞尽脑汁后阎焰想了一个笨办法,每次购买4张、甚至8张软卧火车票,凑成完整的独立包厢,两名工作人员同行,将文物打包封装塞满整个包厢。然后,再找关系、托朋友,在车站及列车长的特别“关照”下,还不敢声张,静悄悄上车。偶尔有路过的人对包厢内的货物好奇,工作人员还要机灵地打马虎眼糊弄过去。一路上,两人尽可能少喝水,少上厕所,少离开包厢,即便吃饭也是一个人买了盒饭在车厢里解决。“除了低调还是低调,整个过程比警匪片电影还要紧张。”一个参与押运的工作人员事后说。要知道,如果哪一次押运出了纰漏,对于望野博物馆来说损失都将是致命的。

就是采用这样一种蚂蚁搬家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南北铁路线上的往返,才有了“端坐”今天望野博物馆中栩栩如生的金代红绿彩人俑、精彩绝伦的战国云纹琉璃璧、令人叫绝的汉代可拆卸弩机、铜锈莹莹的青铜礼器、金光炫目的宫廷造像等展品。每次运输的过程,阎焰想起来都后怕不已。“没办法,每次核价十万以上的运费我们确实出不起,以万件计的文物按标准运输方式‘珍品’押运,单运到深圳就已经是天文数字了。”他两手一摊,一脸无奈。

经费是最大的“拦路虎”

开个私人博物馆,几乎是所有收藏者的梦想。然而,博物馆一旦开门,运营资金就成了一个无底洞。深圳多家民办博物馆闭门谢客的原因几乎都如出一辙。

十里红妆民俗博物馆位于深圳宝安区福永万福广场的商业楼群楼二楼。“里面都是好东西啊,据说那顶新娘花轿是博物馆老板花了1000多万元从浙江收来的。”齐先生是商业楼群楼一家烟酒店的负责人,他对博物馆的关门很是惋惜。十里红妆民俗博物馆的主人正是万福广场的开发商,博物馆位于一家占地 1800多平方米的酒楼中,希望参观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文化。“生意好的时候,客人从我这里抬酒去吃饭,一连买好几箱。”据齐先生回忆,从 2008年经济危机开始,酒楼经营便没那么红火。去年4月,酒楼停止了营业,博物馆也随之关闭。门前“十里红妆”几个大字还那么醒目,但大门上却是一把大锁,酒楼门桌椅堆放着,灰尘覆盖。拨通十里红妆民俗博物馆馆长胡大苏的电话,她已不愿多说。

在罗湖区北斗路上已经寻访不到另一家深圳民办博物馆——华夏英杰博物馆。附近居民还记得它的存在,“就是那个展出书画作品的吗?早关门了。”据悉,因为文锦综合楼整改,华夏英杰没有了展示藏品的馆舍了。

当然,深圳民办博物馆中有尴尬隐世的,还有依然坚守的。馆舍租金是民办博物馆最大的成本支出。在此方面,钢琴博物馆要幸运许多,因为博物馆所在的乐器城归馆主所有,无需另付高昂的馆舍租金。尽管如此,博物馆每年用于员工工资、水电、钢琴维护等的费用也不可小觑。玺宝楼中国青瓷博物馆,是1998年正式对外开放的深圳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坚守14年,曾荣获“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称号,同时也是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也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尽管如此,多个业内人士称,参观者寥寥,常常是整个展馆中没有一个参观者,更多的时候博物馆闭着灯,关着门。

望野博物馆在资金方面也找银行谈过贷款项目,但并未成功。“现在,这一领域的业务在国内还是空白。目前,我还没听说哪个人以民办博物馆的名义从银行拿到了贷款。但在国外,西方针对艺术品投资已经做了很多年。金融资本可以给个人收藏行为提供很多金融服务。”阎焰并不打算依靠藏品的交易来维持博物馆的运营,他的藏品有时作为学术材料被其他国有博物馆或文博机构借用。几年前,一个关于钧窑年代的判定话题很热门,他的藏品就被作为重要材料出借,在课题论证中使用。内地也有其他文博单位邀请借调藏品联合举办文物展的计划。“现在博物馆成立了,我们也考虑以后进行有偿借用,这也表示对器物和博物馆的尊重。” 此外,他计划着拓宽博物馆的其他营收渠道,主要将来自衍生品的开发——艺术礼品定制、出版物发行、艺术收藏咨询顾问等。多一条求“财”的路,博物馆就多一线生机。

真伪鉴定是大难题

尽管自己已经是民办博物馆馆主,但阎焰旗帜鲜明地反对民办博物馆的盲目大发展。他认为,目前在中国,大力兴办民办博物馆的时机还不成熟。相比国家收藏而言,个人藏品在级别、数量、价值等各个方面仅仅是沧海一粟。他认为,博物馆经营好像电影放映一样,如果没有新片登场,很多时候就是一时热闹,观众很快会审美疲劳。博物馆展品必须不断更新、变化,而这些对于个人收藏者而言,是根本无法达到的。

于民办博物馆而言,除了资金压力,藏品的真伪鉴定是另一难以克服的难题。私人博物馆的藏品绝大多数是从市场上购得的。深圳市收藏协会秘书长韩昌晟记得,民办博物馆就曾出现过展品被专家认定为“假古董”的情况。有一年冬天,下着雨,韩昌晟和几个深圳的收藏界“名人”被人带到一个别墅里,说有一个海外华侨手上有一批古董请他们鉴定一下。一进屋,果然有一个白发苍苍、气宇轩昂的老人。老人让手下人搬出几件古董,“这是上世纪70年代在法国买的……”韩昌晟等仔细一看,也就是北京潘家园的货。“民办博物馆的展品谁来把关、谁来认定真伪、谁来评估历史文化价值?像是一些古玩城精品区,就没几件珍品!”他认为,如果只是单纯鼓励兴办民办博物馆,最后只能导致良莠不齐,越办越没有看头。

“办博物馆绝不是买了几件东西,有点财力就可以办好的。”同时,在阎焰看来,民办博物馆的兴办跟收藏者的“内功”关系很大,包括藏品品质、学术研究水平等多个方面。他举例,张伯驹、潘达于、王世襄、杜维善等名家将藏品捐给了国家而没有个人办馆,但是在收藏界没有人质疑他们的辉煌成就 ,“有时候,放弃更有价值。”(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