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争议 脸书持续延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2-05 15:50:26 | 文章来源: 全球艺评

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策展人吕岱如

台北市立美术馆于今年3月底以公开征件方式征选“2013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的策展计划,日前由策展人吕岱如出线,遴选了包括台湾艺术家许家维,台德混血艺术家白伯恩(Bernd Behr)与捷克艺术家凯特里娜.色达(Kate ina edá)的这个结果,近日不但引起了台湾艺术圈的一篇哗然,相关的评论和意见现今更是在脸书上持续延烧,掀起了有关这两位外籍艺术家的代表性、正当性及其与台湾的渊源、台湾馆的定位、北美馆双年展办公室的遴选和评估机制、双年展办公室的封闭性、重新评选、徵件、重组双展办和撤换双展办主任张芳薇的声浪、评审委员对于威尼斯双年展操作的潜知识权力及其所给予的包容、想像和讨论空间间的不对等、相关知识和经验无法传承、双年展办与评审委员的“启蒙”与“逼从”姿态,甚至是“台湾馆”这个想像所彰显出的国家的恶性角色,以及“非关国家”的可能性等一连串的问题。

针对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近日由策展人吕岱如出线,并首见“老外”代表台湾参展的这个结果,《联合报》记者周美惠首先在11月19日进行了披露。11月21日,台艺大教授廖新田便首先在报纸上发难,提出了他的质疑:“我不禁要问几个简单的问题:这类的国际艺术展以外籍艺术家代表参展,是常态还是特例?在上百个国家馆中有多少展馆如此操作着?至今,我们社会的现当代艺术发展,是可以到跨文化、超国界的地步,还是在文化政策上需要刻意地培植有潜力的本土艺术家?台湾艺术家能代表台湾馆的真的是“用”光了吗?”而就在隔天,记者吴垠慧首先也刊出了相关的报导,并唿应了廖新田教授的质疑,撰写了〈找不到渊源非在地出线趋势还是特例?〉一文。

在报导中,吴垠慧也针对台湾艺术家陈浚豪和高雄市立美术馆馆长谢佩霓进行了访问。陈浚豪直言:“台湾已经“进化”到如此国际化了吗?好像台湾没有艺术家了。艺术家用生命做赌注,却要受到这种打击。”谢佩霓也保留地说:“释放这么大的空间给外籍艺术家,台湾是否已经到达这样的阶段,我不敢肯定。”谢并质疑,吕岱如的“此次提案究竟是企图介入什么样的生态、状态、机制?如何介入?又为何介入?这些关键策展人还是得严谨以对才是。”

吴垠慧直言:“争议点严格说起来也不是艺术家的外国人身分,而是,这两位艺术家长期以来与台湾的关连性是什么?是否深刻到足以代表“台湾馆”?”

而就在同一天,视盟不但在脸书上针对“2013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事件”发文设立了一个讯息匯整与意见交流平台,“欢迎大家分享交流彼此的看法”,策展人谢慧青也在自己的脸书上发布了她曾提出但落选的威尼斯双年展提案:“塬民意识:台湾塬住民当代艺术前进威尼斯”。

当天,北艺大美术系的黄建宏教授也在脸书上首先提出了他对于这次评审委员名单和背后的那位“策展人的策展人”的质疑,并在隔天也发布了他结合近年所不断发展的“微型感性”(micro-sensible)与法国哲学家贾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的“感性分享”概念所构想的2012台北双年展的落选提案“一天,会-做”(One Day, Meeting-Making),以及从德国剧场导演海纳·穆勒(Heiner Müller)的剧作《混凝土》(Zement)与“潜殖民”(colonia obtusus)的概念出发,和艺术工作者王柏伟一同策划的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落选提案“混您土-mix-terre-神秘的MIT:一个声音.实验电影计画”。

而就在隔天,同样落选的策展人秦雅君也在脸书发表了他的落选感言,并对“主办单位关注“有效性”的程度”和“主办单位及评审委员所强烈表现出的指导者与施惠者的姿态”这两点提出了她对于这整个“屈从”过程的观察和质疑。再加上策展人吴牧青近日同样在脸书所发佈的“LOFT –反“正典”艺术厂办:Fluxus50週年文件展与新乐园20週年回顾展”落选提案,与其在脸书上所po 的艺术创作一道,艺术家的脸书在近日似乎不但成了黄建宏所说的“台湾策展悬案调查”的最佳场域,更是另类地成了以脸书为展场的“艺术政治”—而非“政治性艺术”—的某种新型态的策展实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