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坐下来欣赏
12年间,发展迅速的新媒体也同样在中华艺术宫和上海美术馆的对比中留下时光烙印。在中华艺术宫,观众只要用装有相关软件的手机扫描每幅作品旁的二维码,就能即时链接获取详细的作品介绍。除了这样的“自助”讲解外,中华艺术宫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为观展者提供讲解服务,其中还有为聋哑残障人士服务的手语专业志愿者。在中华艺术宫,还可以坐下来看画,许多展厅的画作前放了一些长椅子,供喜欢细品的美术爱好者使用。相比于上海美术馆把有限的空间更多地留给展览作品,中华艺术宫提供给观展者的“休息区”显然要更多。
在中华艺术宫筹建办常务副主任、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看来,美术馆提供的是公共文化服务。“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要为艺术家、艺术创作和展示服务,不管是对艺术家还是公众,我们都是服务员。”如今,中华艺术宫提供的艺术服务显然更人性化。比如,中华艺术宫还为观展人士提供轮椅、童车以及急救室等服务。一位坐着轮椅的徐姓观众在妻子的陪同下从容观展,他告诉记者,“原以为像这么大型的展览,我这样的残疾人参观起来一定很不便。但没想从安检口到展厅,一路几乎没有任何阻碍。展厅内游客又不拥挤,参观起来非常方便。”
休闲学习好去处
10月20日,《谢稚柳中国画艺术成就研究》和《一往情深——看图说〈西厢〉》两场讲座在中华艺术宫举办。馆方在名为“中华艺术宫教育活动”的微博上早早地预告。类似这样的讲座在一年内将达到数百场。
10月1日开馆当天,中华艺术宫推出的“约见大师——名作鉴赏与临摹”以及“与艺术家面对面——名家答疑解惑”等活动,聚拢了不少现场人气。其实,过去,类似的讲座在上海美术馆一年也有数十场,但受限于场地,讲座规模和次数很难再拓展。
如今,学生们的美术课堂也“搬”到中华艺术宫。41米层的亲子互动体验区,半开放式的空间明亮整洁,不仅放置适合儿童使用的桌椅等,还提供画纸、彩色铅笔、蜡笔、油画棒、安全彩泥等环保画材供儿童活动使用。记者采访时,正赶上一批幼儿园小朋友在老师、家长和志愿者的带领下,玩起了橡皮泥和挤彩画。一位孩子的父亲表示,“能够让孩子从小就有这样的艺术体验,对他的成长很有帮助。”33米层,一批身背画板的少年宫美术班小朋友,面对名家作品,立刻摆开了架势,临摹起喜欢的作品,“真希望美术课以后能在中华艺术宫上”。
此外,中华艺术宫推出了“流动美术馆”特别活动,以重要展览项目如“海上生明月”为起点,逐步使艺术资源走出“深闺”,“流动”到社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据了解,运营方还将以两馆长期陈列为基础,与市教委共同研究适合中小学生的美术课程教材,逐步实现全市中小学生每年至少参观一次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些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展览已排上议事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