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义对话希克:艺术家收藏家都是孤立无援的

时间:2012-10-17 16:48:21 | 来源:新京报

资讯>展评>

艺术与大众

有钱的收藏家用耳朵去收藏

王广义:我曾说过:“极端地说,艺术和公众无关”。这里有两层含义:艺术家创作作品,出版、展出后,毫无疑问,他和所有人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当然和大众有关。

但对艺术家而言,在创作、思考问题、进行很复杂的精神活动时,他是完全自我的。他不应过多考虑到公众怎么看。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创作出具有意义、具有精神价值的艺术品。可以从历史上看,重要的艺术家、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如此。

希克:我非常同意你。好的艺术家会研究自己的话题,二流、三流的艺术家就会跟随大众的话题。

王广义:从这种本质上讲,每个人自己的精神世界都是孤立无援的,尤其艺术家更是如此。他只有在这样一种特定的精神状态下,才能创作出有意义的、或者说是重要的作品。

希克:好的收藏家也是孤立无援的,因为人们不必跟随他,但大多数收藏家会跟随我们。有钱的收藏家不会孤立无援,他们会跟随他们的耳朵去收藏。

王广义:人在最高层面上来讲都是孤立无援的。

为何捐给香港?

希克:现在有很多美术馆在建,北京、香港、上海……那么多大的美术馆在建,我必须现在把这些作品捐出去。因为等到它们都建成后,也许它们会寻找到别的收藏方向。香港刚好有这么个美术馆,他们要建一个当代艺术的美术馆,但还没有想好是要做亚洲艺术、欧洲艺术或是美国艺术。

王广义:我觉得你捐这些藏品是个很恰当的时间,现在很多人也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把它们捐给香港也特别好,因为香港作为中国一个比较开放的地带,是非常合适的。

王广义

艺术家。1957年生于哈尔滨,1980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大学早期主要研究古典艺术,晚期对现代艺术发生兴趣。毕业后与舒群、任戬、刘彦等组织和创立“北方艺术群体”,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解构主义美学思想有兴趣,创作《大批判》系列。1993年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代表作《凝固的北方极地》系列、《后古典》系列、《冷战美学》等。

乌利·希克(Uli Sigg)

收藏家。1946年出生,曾任瑞士驻华大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收藏大批油画、装置、影像和雕塑等作品,包括了众多知名中国当代艺术家,如王广义、方力钧、张晓刚、黄永砯、刘炜、徐冰、杨少斌、曾梵志、张培力等。他创立了“中国当代艺术大奖”,支持中国年轻艺术家走向国际。今年6月中旬,他宣布将所藏1400多件中国当代艺术品捐赠给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这批藏品保守估计价值约13亿港元。

我们刚见面的时候,好像说了几句法语彼此问候,太特别了。他非常直接坦诚,也许有人不喜欢,但我也是很直接的人。我想我们很好相处也因为这个吧。——希克

他的形象很有意思,有一种挺执着的感觉。如果他完全像一个官员,我倒没兴趣了。他挺随意的,我想他应该非常知道怎么和一个艺术家打交道。他和艺术家的交往方式,在我看来是舒服的,就是一种朋友的方式。——王广义

采写/新京报记者 何建为

摄影/新京报记者 孙纯霞

 

1  2  3  4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