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赵无极:末代王者中的艺术大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9-28 16:30:04 | 文章来源: 99艺术网


赵无极

“我1948年离开北京,奔赴巴黎,4月1日早晨8点落地于此。当天下午就去参观了卢浮宫。至今,我还清楚记得此次参观之行和我当时手足无措的样子:那儿有太多的东西让人目不暇接,我完全迷失其中。我也像众人一样,被那幅《蒙娜丽莎的微笑》深深吸引。(那段时间)我每天的生活内容一成不变:上午进修法语,下午参观博物馆,晚上画画。”

赵无极自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法国,一住就是60多年,如今往事历历在目,好似就发生在昨天一样。91岁高龄的他仍旧坚持在自己位于巴黎的画室中继续绘画创作。这间画室没有窗户,顶棚上安置了一整块玻璃,光线就通过这个天井透进画室。从这里仰望,天空之景一览无余。画布都被翻过去面向墙放着。无极拿起其中一幅,只见画中一片红色中混杂着吊钟海棠,其上还伴有些许绿色斑点。“原则上来讲,这样的一幅画作已经算完成了,但我却将它搁置、保留,因为我极有可能回头对它加以修改、润色,我一直都这样……”一幅画作,什么时候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呢?“当我无法再于其上添上一笔的时候,就算是了。但就算是到了这个阶段,我也还是会对画作是否真的大功告成存在诸多质疑。”于是,当他的笔落于一块新的画布之上时,就又开启了他另一场探寻画作完美度的旅程。“创作出雷同的作品是多么的悲哀!我努力试着不掉进那样的怪圈。因为,对于我来说,出于本性使然,所以我只能在充满创作的激情与欲望时才能作画。”心无所欲的赵无极立于画布之前,并不会立即下笔,而是更喜欢与画布上的那仿若充满着疑问的留白对峙相望。是在等待灵感么?赵无极从不会等待灵感的突然迸发:“关键在于伊始……我会花上很长时间盯着画布,期望它能够对我提出质疑,同时迸发出生命的力量。画第一笔前,总是会花上很长时间。只有当那些能够幻化成画的素材在我心中堆积起来的时候,我才会开始提笔作画。而一旦提笔,所作内容无论以何种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对我来说都是早已预见的了。”无极作画的时候,喜欢远离尘嚣的一人独处。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他是怎样带着无比平静的耐心在画布前挥动画笔,驾轻就熟却又笃定万分地留下那一笔笔色彩的。但是,赵无极知道,经验老到并不能使绘画变得容易。因为画家对画作的焦虑、期待、质疑以及热情会始终伴随在整个绘画的过程中。

他1921年生于北京,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传统中国画并留校授过课。当他1948年来到法国的时候,是一个熟谙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画家。通过反复翻阅刊载在《Life》和《Harper’s Bazaar》杂志上的西方画作,他感觉自己受到了中国传统画风的禁锢,从而开始渴望接触西洋画并以此丰富、充实自身的绘画风格。一到巴黎,赵就对司机说出了自己学会的仅有的一个法语单词:“蒙帕纳斯”。司机将他放在了大教堂前德朗布尔街的拐角。从此,赵再也没有离开过14区,在这里定居直至今天。

他这一时期的画作,画风中充斥着一股强烈的抽象与具象相博弈的味道。带着对保罗·克利画作中典型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特点的浓厚兴趣,初来乍到的赵无极就一头扎进了后来的巴黎学院。他画的风景开始带有一丝淡淡的朦胧、梦幻的色彩,画中充斥着大量纯真的人物形象或是许多建筑物的模糊轮廓。这些人物和建筑物都浸染在一片绿、灰、冰蓝色混合的色彩之中,看上去让人感觉画中的时间静止了,不存在任何暴力或是危险的气息。之后,他又转而倾向于本土文化的根源,以一个全新的、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熟习的中国书法。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