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美术界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5-28 14:22:19 |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70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将中国美术从“亭子间”带到了革命根据地。70年后,中国美术由此开辟的新天地依旧在延展……

值《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界近期大型纪念活动不断: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全国各地的100余位老中青美术家分四批赴延安、太行山革命老区、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等地深入生活、采风写生;5月1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纪念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273件参展作品,可谓全国范围内主题性美术新作的又一次集中展示;5月19日,由文化部主办的“从延安走来”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500余幅佳作和200余件文物文献,以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为主,梳理和再现了70年来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国美术家协会还组织召开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界座谈会”,美术家、美术史论家抚今追昔,在历史的回响中,在艺术的展望中,获取前行的力量。

一座灯塔

在共御强虏的抗日战争年代发表的《讲话》,是指引文艺前行的一座灯塔。

20世纪初期,“十月革命”震惊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日益高涨,东西方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其中。在日军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国家民族危难当头的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解放区成为全国有识之士尤其是进步知识青年向往的圣地,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各种思潮也在延安如雨雾般弥漫开来,文艺工作者之间的争论、分歧、对立和不团结现象普遍存在,对于文艺创作者的立场、文艺与时代的关系等问题存在广泛争议。

座谈会上,老一辈美术家、美术史论家回忆《讲话》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时认为,《讲话》是在中华民族需要团结一致对外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分析中国革命和现实形势之后,针对艺术空想、空谈、轻实践、脱离群众和实际,以及由此产生的涣散斗志的文艺作品,明确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回答了“文艺为什么人”的根本性问题,为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

《讲话》精神感召着每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那些怀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操的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火热的斗争与现实生活中。中国的文艺发展从此揭开了新的纪元。

延安的文艺创作率先表现出新变化。“革命美术”在解放区空前发展。以木刻、漫画、宣传画为主的解放区美术创作,以简洁强烈的艺术语言塑造着工农兵形象、反映着革命斗争。漫画开始借鉴老百姓的语言,木刻吸取了年画、剪纸等民间美术样式的优长……内容在变、形式在变、审美在变……美术史论家们指出,解放区的美术在和人民的广泛接触中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美术样式,深刻影响着此后其他画种的创作。外来的艺术样式逐渐民族化,本民族的艺术样式逐渐现代化,革命的美术在炮火声中、在中华儿女不屈的怒吼声中,表达着心声、记录着时代,为民族美术事业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一种财富

1949年,徐悲鸿在观看延安等解放区的美展之后深情表白:“新中国的艺术必将以陕北解放区为始。”《讲话》不仅在当时促使延安美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也成为了新中国文艺的指导方针,为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今天美术界的共识。

《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次对文艺问题的系统论述。有学者在座谈会上指出,毛泽东同志强调的文武两条战线不可偏废的理论,形成了党对文艺工作高度重视的传统。自《讲话》发表之后,“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奠定了中国文艺发展的基本思路。在此之后,《讲话》的本质内涵继续延展: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贴近”重要原则,到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几代党的领导人不断丰富认识的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呈现出一条清晰的主线,由此更可以看出《讲话》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讲话》还开创了文艺为人民、生活与创作紧密相连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有美术史论家指出,强调为人民大众的文艺方向和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的文艺观,是《讲话》最富有闪光点的精辟论断,也是古今中外文艺理论不曾有过的崭新理论,正是在《讲话》精神的主导下,现实主义成为了新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流,推动了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了20世纪中国美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又确立了现实主义美术创作观念的确立,正是“革命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深刻性所在。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被派往各个文化机构,管理、指导新中国的美术事业。一些美术家感慨,那些在《讲话》精神鼓舞下与人民生死与共的美术家的创作道路和经验为晚辈树立了榜样,鼓舞了晚辈的创作,也传授了相关创作方法,《讲话》精神和解放区的革命美术传统得以在中华大地广泛传播。

经过70年的沉淀,《讲话》中对于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的论断显示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有史论家以《讲话》中的五个“更”为例揭示《讲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美学原理:文艺作品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也因此,一些美术史论家强调,《讲话》不单是历史文献,还是活态的、有生命力的、对当下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自“85新潮”后,中国美术进入一个艺术多元发展和多重评判标准的时代,现实主义创作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许多美术家认为,在当今以消费为主导的文化语境中,重新梳理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方法是必要的:“百花齐放,开放的必须是‘花’,这关乎品质问题;百家争鸣,争鸣的必须是‘家’,这关乎水平问题。”美术创作的确需要一种正大的格局之下的导向与培养。

“今天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有学者指出:“所谓锦上添花,就是要在美术、书法等艺术本身的系统内,进一步承先启后,完善充实。所谓雪中送炭,就是要在艺术创作之外,在那些与艺术密切相关的方面,关注发展,填补空白,开辟领域。”如同中国美术家协会此次组织的写生活动,不仅让广大美术家真正走出画室,走出自己的空间,走到人民中去,也使当地群众分享了文化建设的成果,同时发掘了地方特色文化,开启了当地群众的艺术天赋,提高了基层美术工作者的水平,将“输血式”的“送”文化下乡,变为了“造血式”的“种”文化于乡,为《讲话》精神在当代再放光芒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的确,践行《讲话》精神,比纪念与回忆《讲话》更为重要。知行合一,方能百尺竿头放步行。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