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于海滨之城厦门的中国欧洲艺术中心(以下简称CEAC),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第一家以驻留项目为主的艺术机构,也是国际驻馆艺术家组织Res Artis的成员之一。在过去12年间,有超过百名的年轻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受CEAC之邀,前往厦门和秀丽的鼓浪屿寻找新的灵感,把一流的西方艺术和艺术家带到中国,同时亦让有真才实学的中国艺术家打入国际的艺术界。
CEAC在中国这个乍看起来和现代艺术极不相称的城镇扎根的时候,已彰显自己特立独行的理念。在某种意义上,CEAC是由一群桀骜不驯的艺术家创建的,是从官方艺术界的阴影下发展出来的西方艺术运动。作为一个跨国度的非营利艺术机构,面临的是两个国家体制的困境:CEAC在建立之初,因为顾蒙逊的想法太“前卫”,当她向荷兰当局申请拨款时,遭到拒绝;在中国方面,交流也非常困难,因为当局只批准受政府认同的艺术和艺术家参与交流的工作。CEAC创办人伊尼卡•顾蒙逊最初的想法是把西方艺术介绍到中国,但把外国的艺术家的作品带入中国,必须付出极大的勇气及极昂贵的代价。CEAC在举办处女展之后即面临财政危机,不得不转换方式,“驻馆艺术家”计划应运而生——邀请艺术家到厦门作3至6个月的探访,在他们离开之前,为他们策划一个展览,在展出西方艺术之余,不需再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因此,以第一个吃螃蟹和独立自主、并具有特殊身份的CEAC来作为中国机构代表,成为这次专题采访的对象是再适合不过了。
《画廊》:CEAC从2001年开始开展驻留项目,你们做驻留项目的初衷是什么?
伊尼卡•顾蒙逊(Ineke Gudmundsson,以下简称“伊”):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希望呈现西方当代艺术家并为中西艺术家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将中国艺术介绍到西方国家。之所以会选择厦门,是因为1999年,我先生(冰岛艺术家思顾都•顾蒙逊)要在厦门创作一件大型的作品,我随同他到厦门等待作品的完成。在半年的时间里我深深地爱上了厦门,于是决定搬到中国。同时也有了将西方当代艺术带到这个可爱的城市的想法——当时的厦门没有画廊,亦没有现代芭蕾舞表演或当代音乐演奏会,除了传统的中国艺术,什么也没。但是厦门是一个有利于CEAC繁荣的生存环境。从多年来已作为艺术活动中心的北京和上海等城市来看,这座世界最大的天然海湾城市似乎位于边缘地区。然而,恰恰是其地方特色决定了它独特的创造力空间。同时,我也希望能推进当地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对来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们的艺术作品的理解。
《画廊》: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艺术机构,你们的运营模式是怎样的?
伊:是的,CEAC的大部分展览实质上呈现的都是实验性的作品。中CEAC是非盈利性的艺术机构,因此前期举办展览活动的资金都是由我和我的先生提供的。但最近几年我们尝试帮助申请驻馆项目的艺术家向他们国家的文化基金会申请赞助。
《画廊》:相对而言,CEAC不仅仅是为艺术家提供驻留平台,作曲家、音乐家、作家和建筑师都可以参与驻留项目,你们是如何给自己定位的,又是如何选择艺术家的?
Inike:我们并非从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的类型来选择驻馆艺术家,我们更愿意呈现高水准的当代艺术作品,这也是我们认为中国观众感兴趣看到的展览。 CEAC在荷兰有海外委员会,申请艺术家的作品会先通过委员会的探讨而决定是否通过申请。当中艺术作品质量的标准和中国观众的兴趣是决定是否通过驻馆艺术家申请的首要考虑因素,我们也努力尝试呈现更多不同媒介的艺术家展览。 CEAC在作为中国、韩国和荷兰、冰岛、比利时、塞浦路斯、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爱尔兰等各国视觉艺术家、作家、建筑师和音乐家的枢纽的同时,阿姆斯特丹也有一个人员不断更换的中国年轻艺术家群体。CEAC搭建了一个强大的、富个人性的当代艺术网络,把中国及西方连接起来。
《画廊》:在CEAC,一个驻留项目大概持续多长时间?
伊:大部分艺术家的驻馆项目为3个月,也有部分艺术家在此工作6个月,更有部分艺术家(特别是雕塑家和作家)由于厦门适于创作及完成作品的制造,而再次回到厦门。
《画廊》:一年大概会有多少个艺术家到CEAC参加驻留项目?
伊:平均一年大概有10至12位艺术家。
《画廊》:您觉得艺术家的驻留对当地文化有哪些影响?能讲一下CEAC今年的计划吗?
伊:CEAC在过去的12年里所呈现的展览、活动对厦门的艺术生活是十分有影响并且是有价值的。今年我们的计划仍是以举办驻馆艺术展览为主,将呈现来自荷兰、比利时、英国、伊拉克、澳大利亚等国艺术家,及冰岛音乐家小型音乐会、欧艺户外影像项目等,十分丰富。
《画廊》:CEAC与艺术家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是所有在此创作的艺术家的作品都会被收藏?
伊:CEAC就如一个艺术的大家庭,在CEAC的驻馆项目里没有限制性的目的来拘束艺术家。艺术家的家人、孩子通常也同艺术家一起在CEAC生活。艺术家驻馆项目不仅让艺术家于此创作作品,更多的是让他们体验这里的生活,尽可能多地体验本地的文化。而欧艺也并不强调艺术家需要将在此创作的作品捐赠给我们,但部分艺术家会将作品送给欧艺作为收藏。
《画廊》:您觉得驻留计划给机构和艺术家乃至城市分别带来了什么?
伊:更多不同文化的冲击和融合。最初,艺术家们寄居在我们家里。时至今日,我们拥有多间工作室及小公寓让艺术家们使用。艺术家驻馆计划还带来一个十分正面的效应:由于这群艺术家留在厦门的时间相当长,欧洲与中国艺术家之间能有更多的交流。
《画廊》:您觉得目前中国做驻留项目的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吗?
伊:当然有更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比如国际驻馆艺术家和本土艺术家的沟通,如何吸引更多国际艺术家来中国深入项目交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