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日前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这次展览是对当代工艺美术创作的一次检阅,充分展示出我国在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传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为思考工艺美术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次契机。本版特约请相关专家从历史发展、当代意识、未来传承等不同角度聚焦,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
检阅成果,也检视问题
吕品田
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华艺术的重要组成,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艺美术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强化,工艺美术行业不断转型转制并形成以民营企业和个体作坊为主体的新格局。这种契合手工生产规律的格局变化,解放了工艺美术的生产力,促进了工艺美术创作的繁荣。广大工艺美术家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高端水平的精品力作,形成工艺美术领域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高度繁荣和快速发展的当代工艺美术现实,迫切需要一种制度性展览,以期形成全面检阅成果、及时总结经验、大力表彰优秀的常态机制,推动和引领工艺美术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举办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正缘自这种现实需要。
从参展作品来看,当代工艺美术创作呈现贴近时代生活的诸多变化,艺术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由于工具的改进和现代技术的运用,当代工艺美术的工艺制作水平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许多与工艺技术关系密切的表现形式明显地得到了工具和技术的支持。在材料选择方面,当代工艺美术也有了更大的空间,丰富的材料种类不仅增进了工艺美术形态的丰富性,也扩展了传统技艺施展的空间。题材表现也在大幅度地拓展,许多当代社会生活现象和新生事物被工艺美术家所关注,成为工艺美术的表现对象,就习惯于传统题材表现的工艺美术创作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变化。另外,基于工具、材料和题材等方面的变化,当代工艺美术更以精湛的制作工艺、宏大的体量形制以及缤纷的形式元素的交融整合,呈现整体取向和风格面貌上的时代性变化。
在不断加快的现代化进程中,在以规模求发展、以批量求效益、以科技求产能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当代工艺美术创作不免受到干扰性的影响。以量取胜以致粗制滥造,重工轻艺以致一味堆砌,炫耀浮夸以致刻意求大,作风失范以致品格下滑,创新失度以致文脉紊乱……都是违背工艺美术创作规律的一些问题表现。通过本次展览,我们既检阅成果,同时也检视问题,探讨进一步激发工艺美术创造活力、提高工艺美术创作水平的途径。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是对近年来我国工艺美术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它有助于广大观众提高对工艺美术作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精粹性的认识,激发人们的保护意识,也有助于通过优秀作品所呈现的价值取向和艺术作风,对当代工艺美术创作起到一定的启迪和引领,从而促进工艺美术的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
创新需要制随时变
邱春林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它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当代工艺美术势必也要迎来发展的高峰。如何衡量其发展水平?关键是看当今的作品是否具有这个时代独特的创造性。
一个时代的独特创造性一方面体现在工艺革新上,新工艺、新材料、新技巧当然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可能更重要,就是当代的作品要准确传递出这个时代的精神价值。优秀的工艺美术品既要传播中华文化的主流价值取向,又要敏锐地涵容当代审美新风。墨守成规不是真正的继承,一味追求新、奇、大,也不是真正的创新。我们要鼓励广大工艺美术工作者提高修养,深入生活,触发激情,以新颖而动人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时代精品。
即使是实用性较强的工艺美术品,也要努力突出这个时代独特的创造性。今日之用有别于昨天之用,因为社会在变迁,生活方式在改变,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日新月异,日用器皿的功能、形制甚至质地也要随之变化。《天工开物》说得好,“制随时变”,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工艺美术就是要紧跟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代工艺美术要突出当代人的创造性。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培育“第二代”刻不容缓
吴元新
两年前,我承担了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的《中国蓝印花布传承人调研》课题,在调研中,我发现原本遍布全国各个乡镇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如今技艺传承人数已不足30人,且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蓝印花布技艺传承已面临濒危的境地,培养传承人的工作迫在眉睫。
“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是非遗法规定的传承人的首要义务,也是我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职责所在。3年来,我利用收集蓝印花布及承担国家重点图书《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调研的机会,走访了山东、浙江、湖南、上海、贵州等地,就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相关调研,采访了百余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了解了传承人的培养情况,老实说,情况不容乐观。据调查,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已达69.7岁,面临着最现实的传承问题。传承人的培养目前主要是子女传承和徒弟传承。很多项目由于学习的周期长、收益低、条件艰苦而少人问津,有一些则因为年龄、性别等特殊情况使得子女不适合从事祖辈技艺,传承由此遭遇断层。调查发现,目前技艺的传承53%是以家族式的模式,47%是师徒传承的模式。二代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32.4岁,所掌握的技艺水平参差不齐。
在调研中发现传承的情况普遍存在如下的问题:一是各级文化机构对二代传承人的培训机制还不完善,偏重对国家非遗项目的申报,对于项目的保护、二代传承人培养等问题没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二是部分非遗技艺的精髓不能得到持续完整的传承。传承人对其经过艰苦传承下来的技艺有强烈的情感,有的传承人教授徒弟技艺时,有所保留,未将最完整最关键的步骤传授给徒弟。三是对技艺学习的进度没有确定的安排。往往在二代传承人还未学得技艺精髓时,老一辈的传承人过世,口传心授的过程不得不终止。四是部分二代传承人对传承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不正确。他们凭自己的偏好和主观判断,急功近利,偏离了技艺传承的核心,影响了原真性的保护和传承。
因此,构建切实的二代传承人的培育机制迫在眉睫。首先,各级文化部门应针对性地做好青年工艺家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年轻工艺家的综合素质。其次,可以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传承做得较好的二代传承人激励褒奖,设立年轻工艺家和传承人的展览、评比工作,建立中青年传承人论坛机制等,以促进更多的二代传承人迅速成长、成才。再次,要构建长效的发展机制。对学徒本身综合素质、技艺水平、社会责任感等都要长期培养,定期培训,这样才能使项目得到持续的传承。
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关键都在于以人为载体,因此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至关重要。无论是哪种传承模式,都要强化二代传承人文化传承的意识,重视二代传承人的培育工作,才能使当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水准得以提升。
(作者系中国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