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脆弱又敏感直接对应心理感受
搜狐艺术:对于年轻艺术家的评选,对于这个“年轻”的定义,怎么样去理解?
施勇:2011年度“Creative M50创意新锐评选”,选择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单纯的。年龄是首要的条件,划定一个年龄的范围,选择的是一些正在准备开始做艺术的或者做设计的年轻人,正在开始追逐梦想年轻艺术家,在这次评选的年轻艺术家们已经接近90后了,80后也有一些研究生,其中有一个特点是女生多,我突然发现在这次评选中男生反而好像艺术方面敏感力不够。
搜狐艺术:曾经的年轻艺术家,他们在年轻时候由于时代、社会原因,创作过“高大全、红光亮”这样的题材作品,包括后来的批判现实、四川画派、八五美术新潮、政治波普等等。70后的艺术家也有关于“青春残酷”的创作,80后也从动漫美学的这个角度体验和观察当下的社会的关系。在90后,他们身上有一个什么样特征,或者说在我们刚才说的几个发展线索脉络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施勇:很难去判断90后的特点,但从作品看,其实还是有一种比较脆弱的,又很敏感的状态在里面。
对于我们60年代的人来说,我们号称是有理想的一代人。没有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没有市场经济干扰你,没有作品买卖,所以我们觉得我们是有理想的,我们做艺术纯粹是为了乐趣,虽然当时我们在物质上是有压力的,但是精神上我们还是有明确的对应性的方向,比如说针对于我们现在的物质匮乏下的意识形态。
现在的80后、90后,他们面临的问题其实我们多,我们能够理解,因为他们不仅要面对市场的干扰,而且信息大量化,他们接触的世界是千变万化的,购物在电脑上预定的,他们之间的沟通其实是很微弱的,都是通过一个媒介来达到的,并且生存的压力远远高于我们。
而他们的优势就是可以直接对应他的心理感受的,我们以前还不是纯粹的个人心理感受,还要和一个大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去艺术。因为纯粹是个人得体验,很容易在那个时期就被埋没掉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理想没有那么纯粹,是死的,不是真实的。为什么有时候佩服欧洲或者美国的一些年轻艺术家,因为他们从来就是浸泡在这样一个物质丰裕的环境里,这个时候他们的抵抗,他们的理想,相对来说是真实的。
他们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他们会有态度在,他们在什么地方能够显现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爱,这种关怀,就是对动物。
“苦逼”设计师赚钱去画画
搜狐艺术:张洹在一次年轻艺术家评选上说,我觉得年轻艺术家没有必要坚持,什么时候不满意,随时调头,随时可以转行。
施勇:从某种意义上,很残酷的讲是这样的,你不要一条绳上勒死,不要走到底,有时候走不通了,你一生就完了,人有很多类型的,有些人就是拼命的要一条道走到底,有些人一看不对,马上调头,他变成了一个做生意,或者当他对艺术感兴趣,做生意以后可能也会帮助艺术,都是在不同的方向,不一定每个人都去做一个艺术家。这个话也是对的,但是这个平台是鼓励,鼓励是没有问题的,坚持到底这个话是不说的,这个太可怕了。
搜狐艺术:所以说这种鼓励是不是对他们一种意识的培养?
施勇:是这样的。如果在学校里,我们教的不是具体的创作,而是思维方式,
对于年轻一代人要鼓励,要学会在你自己一个立场情况下,你怎么公平的看待这个世界。
搜狐艺术:您接触的学院教学或者是课系设计当中,报考中国画和书法的这个专业的学生,是不是非常少的?
施勇:时代变了,完全的感觉到了,因为整个价值观在发生变化,但因为艺术品市场、艺术品拍卖的高价更,都给予他们一种幻想,做设计似乎是很苦的工作,被称为“苦逼”设计师,而年纪的央美、川美学生,一张画就可以卖到十万元,所以又都去学画画,甚至以前做装置的艺术家,又回去画画去了,可以看到是什么推动的,不是内心,当然也有内心的反应,但是更多是外力欲望的反应。
投资传统绘画属安全系数的实用主义
搜狐艺术:1985 年,随着国门的不断打开,为了追求艺术现代化、个性解放、启蒙教育与艺术自由的目标,艺术家们大多采取了“反传统”与“接轨西方”的文化策略,以至形成了具有激进色彩的“八五思潮”,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在向西方学习近30年之后,以“西方模式”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在近几年来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出现一个转变,作品中运用中国的元素比较多,是否有另外一种以中国模式为主体,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回归并进行再当代?
施勇:我个人认为并没有,拍卖上的购买趋势纯粹是从投资角度的,我真的不相信他们是在关注中国传统,对于他们来说有安全系数。突然间有一个拍卖会,一点点的预热起来了一些很传统的,画的很教条的画,都莫名其妙的变成当代艺术了。其实和当代艺术没有关系的,但是这个现象在中国特别的明显,因为有了市场才有这个现象,所以我回过头来想,中国人挺可怕的,一看有市场的可能性,都可以抛弃。所以绘画对于我们中国藏家来说,它不像装置,也不像影像,他觉得这个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好收藏,就是投资。
原来所谓真正的当代艺术,我认为的多媒介的影像艺术,突然变成边缘了,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服务的。我们所谓的铺垫、宣传,从中国历史到现在,传统上的这种积累,从来没有真正梳理过,都是有很大的一个目的性,而且这些目的很简单,实用主义的目的。
为什么原来我们有一段时间想做一个展览是“无用”,因为我们现在做的任何东西都是有用的,目的很清楚,但是西方人认为就会有一种无用主义的态度,就是纯粹为了心灵,为了爱。所以我们称之为“无用”,它可能不会买卖。但是我们没有,我们做任何东西都是有用的。
搜狐艺术:完全丧失了我们中国古人的有为和无为的状态。
施勇:完全丧失了。其实看着表面很鲜活都没有用的,其实都是千疮百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