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毕加索大展将于本月18日将亮相中国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0-12 11:39:50 | 文章来源: 新民晚报

毕加索《百叶窗前沉睡的女子》

毕加索可能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西方艺术家,但人们对他仍然有许多误读。他作品的天价,他与情人们的绯闻,他乖张的画风和玩世不恭的言行,吸引了大量关注。这些确实是毕加索,但不是他作为一个举世公认的艺术家成功的根本原因。

毕加索大展将于本月18日在中国馆举办。让我们借这个机会,读懂毕加索。我们的当代艺术家、收藏家以及艺术品市场或许会因读懂毕加索而有所启迪。

艺术激情毕生饱满

毕加索一生,情人常换,但他对艺术的挚爱却终生不渝。不管贫贱时还是富贵时,他一如既往地充满着艺术创作的激情。

本次在上海展出的毕加索作品都来自法国国立毕加索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由毕加索遗产继承人为抵遗产税而捐赠的。据说,这些作品大多就是毕加索在这栋房子里创作的。不少去参观过这个博物馆的人都会惊叹毕加索旺盛非凡的创作激情。博物馆里放满了毕加索的作品,从大幅油画到速写小品,还有金属的、木质的、乃至纸质的雕塑。我最为感动的是他一批纸质的雕塑。看得出来,这是毕加索随手撕扯折叠的。毕加索的艺术灵感和冲动随时随地都在生发,即使是在休息或聊天时,都是手不停地创作着作品。他吃着饭就可以将鱼骨头摆出一件作品来。他创作的作品堆满了画室,于是就锁上,然后换一个画室。

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世界潮流推波助澜

从美术专业角度对毕加索艺术的分析毋庸赘述,人们容易疏忽的是,毕加索的成功更是由于他所倡导的艺术精神吻合了现代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人性解放使西方获得发展的巨大动力。勇于探索,勇于突破,张扬个性,成为西方近现代艺术大师“主旋律”。毕加索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毕加索是画家中最为特立独行者,他从不为世俗的观念和学术的权威所桎梏,他也不愿意戴上学术性定义的桂冠。他笔下人物扭曲、拼凑的肢体和五官,惊世骇俗,颠覆了此前西方美术史所建立的审美标准。他的画让人们发现,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看世界,我们还可以这样自由地表达内心的狂野。毕加索画上的狂野,其实不过是世人内心或多或少的狂野,但在他之前没人敢于如此坦率地表达。

经历了二战以后,西方社会对“权威”进行了反思,毕加索的这种与“权威”作对的艺术创作,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产生了共鸣。

毕加索从来不是只关在画室埋头创作,不闻窗外事的画家。其油画《格尔尼卡》即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他对新的事物和思潮充满了好奇和激情。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普遍崇拜工业,甚至认为工业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毕加索也像现在的年轻人热爱网络一样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新世界满是憧憬。我们如果换个角度来看他的某些立体主义绘画,是否与工业图纸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他对所处世界充满兴趣,但他永远坚守以一个艺术家的立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他的画千变万化,但这些变化永远出自一颗率真而充满想象力的心。因此他的画无论千变万化,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无视嘲讽特立独行

毕加索将创作的自由视为生命。当他“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的新探索刚刚被社会认可,他就立即放弃,画出了《亚威农少女》。这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取消了古典主义绘画的透视关系,其“野蛮”“粗俗”,不仅令那些传统的艺术家们感到难于接受,甚至连当时的一些前卫艺术家都感到震惊。社会各界一片嘲讽和指责。他的朋友们也全盘否定之。马蒂斯说,这是一种暴行,发誓要让毕加索“沉下去”。他的好友乔治勃拉克也不给予一句赞语,第一次评论时,只淡淡说了一句:“这好像在表示我们应该换换口味,用麻屑和石蜡来代替我们吃惯的东西。”收藏家们集体放弃了对他收藏。毕加索置之不理,他自信地认为,他新的画风将赢得年轻人。等到他成功时,这些老藏家还会回来找他。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亚威农少女》不仅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还创造了全新的造型原理,成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经常有人拿毕加索的天价与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进行比较,希望有朝一日赶超之。艺术市场离不开金钱,但不是有了钱就会有伟大的艺术。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艺术的终生挚爱和饱满激情,对社会变动的敏锐反应,无论金钱还是谩骂都无法改变的艺术追求,这些才是我们需要从毕加索身上读懂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