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即我心之五(四连屏),纸本水墨设色,186x337,1998
3月21日上午,由文化部、国务院台办担任支持单位,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刘国松创作大展——八十回眸”拉开了帷幕,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4月3日。开幕式上同时举行了捐赠仪式,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先生将把其最具代表性的十件作品捐献给中国美术馆收藏。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蓬勃展开的今天,此次活动将以刘国松为中国画探索变革的毕生努力,以两岸对中国画现代化的共同关注和深入探讨,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搭建新的平台。
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刘国松个人作品展,“刘国松创作大展”在中国美术馆1、2、3、9展厅将展出画家自1949年至2011年间创作的150余件代表作,完整呈现刘国松从艺以来的创作全貌。展览共分四个部分:气——气势磅礴刘国松、空——无垠太空画我心、境——山云有我西藏行、美——波光耀影九寨中,其中包括“太空画”、“西藏系列”、“九寨沟系列”等多个系列创作的代表作,是刘国松所提倡的“中国画的现代化”的理念与实践的全面展示,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不断创新求变的艺术历程中,完整呈现刘国松传奇的八十载艺术人生。
刘国松,1932年出生于安徽蚌埠,祖籍山东益都(今青州市),1949年定居台湾,1971 应聘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任教迁居香港,1992年回台湾定居。1955年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刘国松和几位同学于1956年秋成立了台湾艺术史上重要的画会之一——“五月画会”,秉持“向西方艺术学习”的思想,发起了现代艺术运动,推动了台湾艺术从古典的静物保守风格转为现代艺术风格。1959年,基于强烈的民族意识,体认到附骥攀鸿于西方文化的弊端和盲目性,刘国松的思想由全盘西化转为中西合璧,写下了“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的座右铭,并最终重拾纸墨,开始从事水墨的革新,倡导“中国画的现代化”。对此,诗人余光中撰文称之为“浪子回头”。70年代,刘国松提出“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以及“建立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新传统”的口号,在当时的文化界掀起轩然大波,引发大规模的讨论,在创作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刘国松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杰出代表,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1981年,刘国松应中国画研究院的邀请,到北京参加该院的成立大会并参展,借此机会结识了李可染、刘海粟、陆俨少、黄胄、程十发、叶浅予、吴冠中等画家。1983年春节,刘国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他在大陆的首次个人画展,此后多次在大陆各地举办个展和巡回展并做多场演讲,他对传统文人画理论的全新阐释,影响了大陆中青年画家,推动了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水墨各种风格的涌现。1992年,刘国松自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回台湾定居,除了在台湾继续出任大学教职外,他仍然风尘仆仆地穿梭于海峡两岸三地之间,为现代水墨画的发展煞费心力。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史上,刘国松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在大陆举办画展的第一位台湾画家,作为曾经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回顾展的台湾画家,当之无愧地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典范。
展览名称: 刘国松创作大展——八十回眸
展览时间: 2011.03.21至 2011.04.03
主办单位: 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美术馆
展览场地: 1、2、3、9号展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