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潇
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画院承办的“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是国内少有的关注水墨的大型学术性展览,它以一年展览一年论坛的形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2010年12月隆重迎来了第七届。与往届相比,这届对水墨概念进行了几乎是无界限的拓宽。动画、版画、装置、雕塑……各种形式皆是“水墨”,因此参展人数也为历届最高,达到140人,包括18位国外艺术家和40位港台艺术家。陈琦、邱志杰、杨福东、缪晓春、曹晖等等平时与水墨毫不沾边的当代艺术名家也参与其中,引发了一场“当代”与“水墨”关系的碰撞。
拆了重建,耳目一新
双年展由主题展“笔墨新境”、“新语传韵”,新人展“水墨新人”,专题展“在线人间”和邀请展“香港水墨”四个板块五个单元组成。其中“在线人间”最让人出乎意料,它对当代水墨概念进行了最大胆的突破,几乎包含了当代艺术的所有形式。缪晓春的3D建模动画《灰飞烟灭》被投影在华·美术馆长约10米的展厅墙上,气势撼人。假如说,这个黑白的作品看着还有点像是水墨,接下来日本艺术家的射击游戏机装置、木板丙烯画、曹晖的雕塑、西方艺术家的类标本装置《阿童木胎儿》、影像等等无法使人联想到“水墨”的作品却也真让“久经沙场”的圈内人大开眼界。记者们纷纷表示“看不懂”,追着老前辈求解。皮道坚认为,当代水墨不再局限于水墨媒材,有水墨精神、中国传统精神的艺术都可以归入“当代水墨”的行列,这个单元是一次对水墨的“突围”。
据介绍,“在线人间”,意指由线条概念、线条表现、线条趣味、线形时空所圈围或延异出的“再现人间”,其涉入的领域包括线性美学、心理学、神话学和符号学等交流领域。拆解水墨的形式语言,以“线条”为理论支点,策展人撬动了整个艺术圈——于是我们要问:还有什么不是“水墨”?
立场相异,困惑丛生
这边厢,观众们还在为水墨概念的延伸而感叹;那边厢深圳画院的“水墨新人”单元相比之下,却传统得仿佛倒退了10年。据闻,该单元是策展人亲自到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艺术院校选出二十几位学生参展,作品全是架上绘画。纸本水墨、绢本水墨、绢本重彩等等国画界熟知的艺术形式,不禁让参观的嘉宾松了口气——水墨还是有水墨的样子,最令人心安。大家不必再在心里为各种艺术形式找“水墨”的理由了。
“在线人间”和“水墨新人”两个单元相异的气氛,可以看出立场的不同对“水墨”的看法也相异。走当代艺术路线的策展人,思考的是如何让“水墨”脱离传统形式、增加更多活力,立足点在于拓展“水墨”的含义;而作为国画系的学生,他们更多的是在传统水墨的范畴里,探索如何用水墨技法表达现代内容。参展“新人”之一的彭震中表示,国画系学生最大的困难在于要做到既创新又能让人看出传统的精神。立足点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和当代艺术圈所盼望出现的“水墨新人”有着一段不少的距离。
香港模式,灵光乍现
邀请展“香港水墨”和主题展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每一届双年展都有一个来自外地的邀请展,这次邀请的是香港艺术馆的馆长邓海超策划“香港水墨”。整个单元从六七十年代赵少昂、杨善深为起点,到吕寿琨开启“新水墨运动”,再到刘国松倡导“当代水墨”,揭开了水墨艺术的新章。从较传统的水墨画、到综合材料绘画、再到雕塑、装置的演变非常清晰,各种当代艺术的形式也更靠“水墨精神”的谱。
香港艺术家是如何结合古今、融汇中西的?据邓海超介绍,香港的艺术教育有个与大陆截然不同之处是,除了香港中文大学,其他院校的艺术教育并没有系别之分,也就是学校没有专门的国画教育;要学国画,主要托于师傅和艺术团体。这使得他们的思维更综合、更开放,并且与当代艺术之中的“水墨”概念不谋而合。香港模式对“水墨新人”、当代水墨的未来应该会有一些启迪。
水墨,一直代表着最传统、最单纯的艺术形式,随着当代艺术的热闹,不忍看它寂寞的人为它穿上了当下最花俏的外衣推到聚光灯下,希望人们能透过新衣看到它积攒了几百年的内涵。也难怪,因为我们有个规律:没有用的事物就会消亡。“水墨”已然被锻造成一个概念,精神永存。它永生了,而从事水墨的人却还在挣扎矛盾之中。水墨的概念狂飙至此,在下一届到来之前,仍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