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孔子”成天安门新地标 吴为山称其最满意作品(图)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1-18 13:08:34 |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孔子像在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正式亮相。新京报记者薛珺王荟摄



孔子像亮相北广场

1月11日,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雕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成为天安门地区的又一个标志。雕像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题字者为国学大师、汉学家饶宗颐。

由青铜制成的孔子雕像矗立在国博北广场中心,正对着东长安街,以孔子站姿为造型,面部表情“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长髯垂胸,衣袂飘飞,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身体左侧佩戴有一把宝剑。雕像身体部分以简朴、概括的手法,将人体的结构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态当中,似巨石,似高山,气势磅礴,古朴雄浑。基座上题写有“孔子”两个大字及其生卒年份。

吴为山:这是目前我最满意的一个作品

“我非常高兴,这是目前为止我最满意的一个作品。”孔子像的创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接受采访时,坦露了兴奋的心情。

1994年,吴为山创作出第一尊孔子像,现坐落在南京博物院里。此后的10余年间,他一直潜心研究孔子像的雕塑艺术,先后创作了20多个不同样式的孔子像,他的作品先后被英国、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收藏。吴为山介绍说,最新亮相的这尊孔子像,是去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国博的吕章申馆长找到他并正式将雕塑任务交付于他的。

他透露,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他经常一天在脚手架上工作八九个小时,不吃不喝。吴为山坦言,为找到他心目中的孔子煞费了苦心,还曾专门找到了孔子嫡传后代的照片。“因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的形象,古书中对孔子的形象也有很多描写,我自己也创作过一些孔子雕像,要有创新还是很不容易的。”

雕像具有三大特点

最终,吴为山为他创作的这尊孔子像找到了一个突出点,就是“儒雅”,把孔子塑造成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慈祥、谦恭、渊博。在吴为山看来,孔子的仁爱思想与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致,而谦恭也能体现出孔子作为中国文化大使独具的文化智慧和礼仪风采。

除了在孔子像造型上花了一番心思,在考虑雕像背后的建筑风格时,吴为山也是动了脑子的。“高达9.5米的孔子像是要矗立在室外的,这就要求必须和周围已有的建筑相融合,至少看着不能让人感觉突兀。”本着这样的理念,吴为山最终将人体与山体结合起来,为孔子像赋予了文化与自然的双重意象,使得它与现代都市环境虚实共存,古今相融。“面含春风,满怀仁爱,智者谦恭,巍然山巅。”这就是吴为山呈现给观众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孔子像。

吴为山告诉记者,该雕像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一是孔子表情慈爱智慧,祥和温润,颇具儒家风范;二是整体造型似巨石似高山,象征着孔子是跨时空的精神坐标,是一座文化泰山;三是从背后望去,这尊雕像又像一座丰碑,“作为先贤,他永远是我们后人仰止的高山,是我们膜拜的丰碑。”

吕章申:立足广场意义不一般

“国家博物馆北广场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博作为积累与承传中国历史文化的国家最高殿堂,理应为这一重要区域增添光彩,增加与这一宏伟而庄严的建筑相应的文化含量。”国博馆长吕章申说,孔子雕像塑造出了孔子儒雅、宽厚、仁慈的形象,思接千载,人们面对他,会为我们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发出许多感慨。

吕章申告诉记者,孔子在我国家喻户晓、历代被称为“圣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在国际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人对孔子形象的向往和憧憬,几千年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艺术家用各自的智慧将他们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作出了不同的演绎,成为人们瞻仰和礼拜的圣像。今天当人们面对这尊塑像时,会发出许多文化的感慨,会产生与孔子思想相关的许多联想,所谓的“思接千古”,正是通过这一特殊的媒介而获得雕塑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与此同时,历时3年半、投资25亿元的国博改扩建工程已全面竣工,将于今年3月开馆迎客。新国博建筑面积由过去的6.5万平方米增加到近20万平方米,800至2000平方米展厅达到49个,藏品数量达到105万件。(综合《北京晚报》、《辽沈晚报》报道)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