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
十七孔桥
蓝色的天空·灰色的环境
红色的领巾
粉红色的纸
陈文骥 1954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连环画基础组组长、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壁画系基础教研室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作品曾获1993年全国油画年展银奖等多个奖项,并为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国内外场馆收藏。
陈文骥的作品没有陷于意义过度阐释的泥潭或自我膨胀之中。他没有在自我与社会性、功能性等之间纠缠不清,而是理智地选择了艺术家的自觉表达,选择了一种唯美而纯粹的艺术理性
■张杰
陈文骥作品细致而强大的技术性体现出一种持久而独特的个人精神性探索。其创作的密实质地、对于艺术空间与表现手段的挖掘和简朴凝练的表达方式以及画家自身对自我所设定的角色与位置,对于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都具有一种启示性。这种不跟随时尚随波逐流的艺术创作,表明一位当代艺术家难得的清醒和理性姿态。
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年度提名——2010陈文骥”油画作品展,所展出的作品藏有一种安静而撼动人心的力量。它们一方面来自画家对于这个世界的感受力,另一方面来自画家对于世界喧嚣的精神过滤。在一个物质主义时代超越具体的物质或物象本身而上升到精神与灵魂本质的层次,在时代喧嚣中沉浸并醉心于营造一个属于艺术的宁静世界,使人感受到来自世界和灵魂的安静和质感,这是艺术家所不易拥有的一种定力。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自己的艺术领域和独特的艺术创作,是陈文骥区别于当代艺术家的标志之一。
“陈文骥一直独立于任何艺术运动与潮流之外。和大多数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艺术家不同,他没有参加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潮美术运动,但他一直在创作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被批评家栗宪庭称之为‘一种静悄悄的革命’”,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教授在谈到陈文骥的创作时说。
陈文骥似乎一直对于喧嚣的强力世界有一种本能的排斥。童年时,他和一位有着美术天赋的残疾小伙伴一道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并用以对抗大孩子伤害的世界。这种经验被陈文骥成功地延续到此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在一种非主流的艺术创作状态下,创造出独立于所谓主流艺术之外的精神世界,而这恰恰是一种更接近艺术本质的创造——艺术创作并非集体主义工程,它往往更加钟情于远离喧嚣主流的艺术家的心灵。这一来自童年的精神经验——边缘化或边缘特色无疑成了陈文骥艺术的秘密武器,北京东站画廊的艺术总监田恺称其作品为“边缘的游戏”。这是陈文骥一直醉心于自己艺术世界的力量,使他不为眼前的世界所动,倾心于一种自我与艺术的创作状态之中。从某种程度上,艺术家是社会的局外人,陈文骥就是以一种艺术局外人的身份使自己的作品获得了一种冷静的审美与理性。
陈文骥的作品没有陷于意义过度阐释的泥潭或自我膨胀之中。他没有在自我与社会性、功能性等之间纠缠不清,而是理智地选择了艺术家的自觉表达,选择了一种唯美而纯粹的艺术理性,以细致得不能再细致的方式,表达几乎所有人每天都能见到却被忽视的日常生活场景、器具或具有现代特色的人工风景,以精准的技术将其不厌其烦地表现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不是重现事物或世界的密度与质感,而是艺术家生命与时光密度及其质感的再现。陈文骥因此赢得了来自美术界的普遍尊重。
陈文骥有着强大的写实和素描功力,但人物的缺席却是其作品的特点之一。在其所经历的三个艺术阶段——日常生活世界、第二自然世界和挖掘或穷尽平面空间的价值,竟然没有一幅以人物形象为主要表达手段的作品,这与他诗意和超然的性格有关。其实,他是用精益求精的技术和唯美主义的手段使人物这一世界的主要角色隐藏于画面之中或延伸至画面之外,忘我的绘画和艺术执著精神使其模糊了所描绘对象之外的世界。这一点无论在其第一阶段的《红色的领巾》、《粉红色的纸》、《墙上的墙》、《香精·灭蚊剂·矿泉水》和《一根红色绳子》等,还是在第二阶段的《十七孔桥》、《远景》系列、《不远》等,以及第三阶段的《一切》、《默感觉》、《黑白换》、《或》、《满意》和《三昼夜》等作品,都体现得极为明显——竟然没有一个人物出现在画面里。但陈文骥每一个阶段的作品无一不弥漫着人间烟火的生命呼吸及其思想。第一阶段静物式的表达,可以让人想到延伸在那些近似静物的画面之外的亲人、朋友或熟悉的陌生人。第二阶段富有质感的风景倾诉,呈现的是牧歌一样的人间风景,表现的是人物缺席画面背后的人文情怀。最难解读的是第三阶段具有精湛技艺和极简主义色彩的作品。在这一阶段,画家的确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开始在画布上实现自己的绘画理想,忘情的纯粹绘画使其几乎忘掉了整个世界的存在,但在这些看上去具有抽象色彩的作品里,完全可以听到一种来自生活深处的声音,它们隐藏在细致而密集的色彩表现及其张力之中。它们既可视为生命的呼唤,也可看作喧嚣世界涌动后的平静,既可视为单一生命的表现,又可看作是生命群体主义式的集中表达,甚至可以听到划过画面一阵高过一阵的人声,只不过它们在画布上沉静下来,如同时光静止在历史中,如同昆虫凝固在松树滴下的泪水里。值得一提的是,陈文骥在第三阶段所作的努力:在二维空间里创造三维的真实感及其可能性。这并非简单的技术性绘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内涵,穷尽二维空间的可能性创造。给人带来视觉冲击的三维世界及其意义,对每一位艺术家都有着极大的诱惑力,而陈文骥之所以成为一位能够将自己的心灵与三维世界探索联系在一起的艺术家,是他长期专注于艺术与精神的结果,可以说他正是以这种方式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对于绘画来说,对二维平面空间的挖掘,即是在为绘画艺术寻找一种新的可能性,这是中外当代艺术家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也是陈文骥艺术探索引起艺术界与艺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原因之一。这使陈文骥执著的技术性体现出一种极具穿透力的人文精神和灵魂质感。
陈文骥艺术的先锋性努力使他后来拥有了一些社会身份,但坊间依然对他的艺术家角色比较习惯。当年以严著称的陈文骥的班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即使现在提到陈文骥,也会立刻露出笑脸并称赞有加:“陈文骥可爱极了,整天静悄悄地一个人在那儿搞自己的艺术,他天生是一块搞艺术的材料!”在杨先让眼里,除了艺术创作之外,其他角色对于陈文骥这样一个真正的艺术生命来说,多少都会有些干扰,他已经习惯了一直处于非主流艺术创作状态中。杨先让眼里的陈文骥和学生时代没有任何改变。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眼下57岁的陈文骥依旧沉浸于艺术创作之中,只不过头上多了一些头衔、光环和白发,这是时光在一个艺术家身上刻下的印记,如同陈文骥以他的作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艺术痕迹。
陈文骥的油画体现出古典人文主义与现代技术主义方向上的融合旨趣和审美理性。
(本文相关作品为陈文骥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