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张晓刚新展《16∶9》用宽银幕定格老记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2-14 18:09:22 |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

艺术家张晓刚的母亲于今年去世。他最为人所知的《大家庭》系列作品中那个瓜子脸、小嘴、两道细细的弯眉的女人原型,就是他的母亲。母亲去世后,张晓刚在可以映出人影的钢板上绘制了作品《母亲的灵魂》,画面中只有斑驳的老家具,一如母亲在世时那样陈列着。如今,这幅作品正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

此次名为《16∶9》的展览展出了张晓刚于2010年的油画新作。绿墙、黄孩子、灯泡、墨水渍,张晓刚延续了之前作品中的符号系统,只不过,这次所有的作品一律在16∶9的构图里展现,老记忆被重新定格在“宽银幕”里。

据策展人冷林介绍,“16∶9”是一种流行的电影、电脑和电视机屏幕尺寸,被人们俗称为宽银幕。眼下,屏幕为4比3结构的老电视机,正在逐渐被16∶9的宽银幕取代。

在张晓刚看来,“16∶9”是看待世界的一种视觉角度,人们越来越依赖这样的方式和尺寸去感知世界。“比例的改变,是观察事物、生活的改变。这是一种象征,是我们已经有了以及还想要的东西。”张晓刚说。

尽管表达的媒介和方式产生变化,但在张晓刚的作品中,依然体现了对个体记忆的珍视。在新作《车窗》系列中,通过火车车窗,张晓刚展示了一次记忆之旅:窗外孤独的小提琴手,火柴盒式的学校教学楼,还有那些“七分钱一块的烧豆腐,两毛钱一两的清酒,录得模模糊糊的《一个华沙幸存者》”……这列火车曾在他早期求学和生活中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看到的也许不是车窗的外面,而就是内心。”

“我喜欢有距离的,对靠得太近的看不清楚。我很少画写生,觉得会被对象牵走、没有想象力了。”张晓刚说,“回忆是帮助你思考,帮助你好好生活。生活变化太快,我把握不住,能把握的就是我的梦和回忆。”

对于作品是否有突破这样的问题,张晓刚的回答是“如果每年能进步一厘米就是成功了”。“我这几年的状态很梦幻,艺术已经变得很日常,是每天要面对的。不像年轻时,我要去奋斗。现在重要的是你还能不能画,还想不想画。艺术家是没有退休的。”张晓刚说。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