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日本书法家柳田泰山个展即将亮相中国美术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10-27 17:32:30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今年5月,在日本东京,中国总理温家宝与中日文化界知名人士座谈时,柳田家族的第四代传人柳田泰山对总理说:“我的父亲说中国是父辈之国,要对他孝顺就要向中国学习,鼓励我学习中国的书法,为日中文化交流作贡献。我永远不会忘记父亲的临终遗言。”总理回应道:“文化是灵魂的交流,而文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文字的交流、书法的交流,也是思想的交流,它传达和平的理念,共同促进着中日友好交往。”

11月3日,“日本书法家柳田泰山书法展”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日前,柳田泰山和日本泰书会成员一行三人在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畅谈了柳田家族的书法情缘、柳田泰山的书法研习以及与中国的深厚情谊。

 

柳田家族四代书法缘

在日本的江户时期,毛笔是较为普遍的书写工具,“书法”的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江户末期到明治时代中期,柳田泰山的曾祖父柳田正斋是日本较为活跃的儒学者,他在自己创办的私塾中教授中国的儒学经典,虽然离不开毛笔书写,但和多数人一样,并没有在主观意识上认为那是一种艺术。柳田正斋的作品现存不多,只有几首诗存世,其作品中常钤“半踏古”印,能看出他对儒家思想的一些吸收和体会。

 

其后,柳田泰麓子承父业,继续在日本教授儒学。由于私塾的发展和授课的需要,他开始将一些经典教义书写成文字展示给学生,久而久之,逐渐注重起文字书写本身的精神传达作用,并广泛涉猎篆、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后来的柳田泰麓便以书法家闻名。严格意义上说,柳田泰麓是家族书道的开创者。

将书法作为艺术推向专业高峰的是柳田泰云,他是柳田泰麓之子、柳田泰山之父。一方面他继承了上一代的事业,并在儒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中国的老庄哲学;另一方面他从青年时期便开始通过书法与中国进行交流,从文化精神的高度开始了书法艺术的研习与传播。作为日本杰出的书法家,他25岁时即获得日本书道史上第一个“文部大臣赏”。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柳田泰云还成为推动中日友谊的积极参与者,他不仅潜心研究中国书法并在日本大力推广,还多次到中国举办书展。在去世前,他书写的“国泰民安”四个楷书大字还被刻在了山东泰山的玉皇顶上。

国泰民安碑 柳田泰云(柳田泰山的父亲)作品
 

在日本,歌舞伎、能和花道等艺能皆是靠父子或师徒相传而得以延续的,书法作为艺能界的一个门类也是如此。儿时的耳濡目染,加上勤奋的练习,父辈的职业也逐渐变成下一代的终身职业。柳田家族从泰麓开始便以书法家立身。

第四代柳田泰山出生于战后日本的和平年代,家庭富足,如其所言,自己不仅没有经历过前辈们的苦难,而且书法经历也不像前辈们那么“顺其自然”。1981年“柳田家族四代展”举办时,柳田泰云曾表示,严格意义上这样的展览应该叫“三代半展”,意指时年31岁的柳田泰山尚未成熟。

“书写经文让我变得沉静”

年过花甲的柳田泰山回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时,用“叛逆”二字来形容,即他虽然敬畏父亲,但绝不会言听计从。记者提及他从10岁开始多次在书法竞赛中获得“内阁总理大臣奖”,他笑称:“现在看来,当年比我写得好的大有人在,泰云的儿子恐怕是受到了照顾。”

柳田泰山虽然耳濡目染地接受书法熏陶,但家庭的富足、时代的开放等诸多因素,使他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希望独立开拓自己的生活。“那时对许多事情认识不清,父亲十分严厉,让我觉得害怕,我甚至一年半载离家不归。”

柳田泰山25岁时,与父亲有过一次认真的长谈,在父亲提出的3条人生道路中,他最终选择了到寺庙剃度修行。正是这次经历,让柳田泰山有了巨大的改变。

“寺院的生活首先是让我能够跪得下来了(日本人写字常用跪着的姿势),这在之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柳田泰山在日本根来寺一共修行一年零四个月,每天早上起来做功课,敲钟,都是跪着的。寺院的生活让他得以用较为集中的时间继续书法的练习。当自己能一次写完《九成宫醴泉铭》而无一错字时,这个曾被认为“做事情精力不集中”的叛逆青年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柳田泰山因此非常感谢父亲,没有那段寺院生活,也就不会有今天他坚持走书法道路的决心。

1993年,43岁的柳田泰山在日本组织成立泰书会,开办课堂,正式开始了传播书法艺术的职业生涯。柳田泰山还给自己的书法研习定下了一个要用一生时间完成的任务——百寺纳经,即书写100幅佛教经文屏风,赠送给100家寺院。提及此事,柳田泰山表示,自己青年时期与佛教结缘,每日埋头书写经文改变了自己的精神面貌,遂有向寺院敬赠经文的想法。十几年来,柳田泰山已经向40家寺院赠送过经文书法作品,其中包括中国西安的青龙寺。面对远未完成的任务,柳田泰山说,书写这些经文最少还需要15年时间,但书写经文不是机械复制,佛教所谓“随缘”亦是应有的心境,自己要为此勤奋努力。

“欧阳询楷书是我学习的经典”

兴福寺屏风
 

父亲柳田泰云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至深,尤其崇尚老庄哲学,常以《逍遥游》中的“犹然笑之,泰然处之”为座右铭,84岁时还曾写过《以老庄为师,以屈陶为友》的文章。柳田泰云认为,和其他门类不同,书法只能是晚成的艺术。书法的美有着深厚的内涵,不是单纯的笔头的技巧或墨的浓淡的问题。柳田泰云坦言:“我的书法能自如地表达我的想法和意图是70岁以后。”

柳田泰云十分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曾说:“我不知道自己临了多少遍《乐毅论》、《黄庭经》和《兰亭序》,我已经把王羲之纳入到了我的生命中,所以我把自己当做对手,向更高的古典境界攀登,所以才说人越老书法越好。”在书法研习上,柳田泰云认为《九成宫醴泉铭》的间架结构是最完美的,曾要求柳田泰山书写100遍。

柳田泰山如今越来越理解父亲了。作为柳田家族书法艺术的第四代传人,柳田泰山也将是这个家族的最后一代(他无子嗣)。言谈之中他多次提及父亲的话,流露出对父亲的崇敬之情。“虽然可能至我而终,但一个家族将一门艺术传承4代已十分不易。日本艺术界常有‘守、破、离’的说法,我今天要做的就是守,将前辈们的书法艺术进行整理和传承,父亲作为家族艺术的高峰我恐难企及,这‘破和离’的工作就留给别人去做吧。”

7年前,当柳田泰山看到一位70多岁的书法家朋友欲创作而体力不支时,越发感到时间的紧迫,他要求自己必须将精力收回到书法研习本身。由于白天要花四五个小时在泰书会教课,从晚上12点到凌晨4点这段时间,他让自己处于绝对安静的状态下书写经文。用小楷字书写经文必须一气呵成,不能有任何差错,否则前功尽弃。柳田泰山说,只要在日本国内,每天他都会这样做,积累下来,大概已书写10万余字。

“把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和学问,当然要有全面的了解,但作为自己练习的书体,还是深入一门为好。”柳田泰山认为,楷书是结构美的高峰,“对于楷书,识字的人都能看懂,但并非人人能写好。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基础,也是其高妙之处。我以为欧阳询的楷书是我学习的经典。”

谈及父亲对王羲之的崇拜,柳田泰山并不隐晦自己的观点:“王羲之作为书圣,人人都说他好,但还有真伪纠缠不清的问题。但人人都说好,似乎又很难有人能够清楚地说出他好在哪里,即便说出了也未必能够形成共识。按照我父亲的观点,也许从年龄上,我还不能理解王羲之的好处。目前我仍需将楷书作为深入研习的对象继续努力。”这正是书法的魅力,其背后蕴藏的哲学和文化内涵尽现于字里行间,却难以用语言阐发清晰。

坚信日中友谊是向前发展的

谈到此次展览,柳田泰山有着颇多感慨。他说:“从第二代柳田泰麓算起,柳田一家与中国的交流已近80年,我于30年前开始访华。父亲1989年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展,如今自己又将在此举办书法展,实在是莫大的荣幸。”

当记者问及他本人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及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看法时,柳田泰山表情凝重地说:“父亲常讲:‘中国是父亲的国度、母亲的大地,没有中国,书法和许多艺术也就无从谈起。’父亲对书法艺术、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都非常推崇。”举办书法展需要书法家自筹经费,但柳田泰山认为这是对父亲最好的怀念。

“我本人主要是研习古代经典作品,每到中国都会看一些展览,但与中国当代的书法家交流不多,我想我的书法不如他们,还需要练习。”他希望有更多的机会结识中国书法家。

“在中国举办书法展,我以为我还没有资格。作为一个书法家,我还是要提父亲的观点‘60岁只是一个开始’,我想到了70岁、80岁时我会有更多、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所以,我目前首要的工作是整理和传承家族的书道,评价的工作还是留给别人吧。希望中国的朋友们能够在这次展览上见证我新的起点。”他谦虚地说。

“我愿意常到中国来,一方面离开日本再看日本会更清楚些;另一方面,我深感中国人十分念旧谊,因为我父亲在促进日中友好方面做过些事情,人们很愿意帮助我,这次书法展的举办就得到了不少中国朋友的帮助,这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对政治或者经济投入过多热情也许容易走向偏差,但对文化的投入,多大热情都是需要的。作为一个普通的民众,我始终坚信日中友谊是向前发展的,在复杂和困难的时刻更需要人们的真诚和坚持。”他最后补充道。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