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刻着沉重和悲怆。它是中华文明深深的创痕,是国耻的见证。圆明园的现实价值不在于它曾经有过的辉煌,而在于它对今人的警示意义:圆明园废墟是西方列强留在中华民族脊背上最深痛的伤疤,圆明园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残”和“败”。 ——废墟派
重建或部分重建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往日荣光,抚平这段历史创伤,且目前我们已经具备这样的财力和技术水平。
——重建派
走在空旷的圆明园,即便是游人也是行色匆匆的,没有那种闲庭漫步的惬意,直到面对标志性的废墟时,人们才会停下脚步,凝视,面无表情地凝视。这一刻,屈辱的感觉一下子涌上心头,这不是矫情,不需要用什么大道理去诠释,只是简单的人性,是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爱国之情。这种屈辱感只一次就足以刻骨铭心,但是历史并不因道德优势而青睐复仇者。
两个十来岁的小孩在快乐地跑来跑去,凝视历史的成人们对此大多报以宽容的一瞥,毕竟沉重的情感负担已经压在国人心头150年。望着孩子红扑扑的笑脸,今日圆明园又将留给他们怎样的记忆呢?而若干年后,国人一提起圆明园,脑海中是否还只会浮现这样的画面:荒野中突兀的残垣断壁,飞掠而过的燕雀尖叫着唤起苍凉……
130个修复品从历史的碎片中还原历史
为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举行的“圆明园回归文物展”上,花了半年之久修复的130件文物第一次展出。
据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的孙晨露介绍,今年3月下旬,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圆明园管理处启动了出土文物修复工作,原料是3万多块残破的瓷片,它们来自历年遗址整修和考古勘探。在3万块碎瓷片中,配对重塑出一件件没有原型参照的文物。“就像一个庞大杂乱的拼图游戏。”来自各大高校文博系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承担了这项艰巨任务。 目前, 3万多块瓷器残片只完成了7000余块的修复,重塑了130余件瓷器文物,剩余瓷片还将继续进行修复还原。孙晨露表示,今后争取让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变成一个常态。
今年7月14日举行的“首批圆明园修复文物专家评审会”上,针对文物修复工艺的选择,专家间产生了一些争论。有的专家表示,使用金漆修复不适合我国文物的实际情况,造价过高;有的专家指出,如果没有文物原真的照片和图纸,就不能靠想象或推测对残缺处的图案进行修补和重绘。最后,与会的文物鉴定专家们对中国传统的石膏配补方法投了赞成票。
属于圆明园的每个细节都会引起连锁反应,自然不能单纯地用是非对错来轻易去评判。在这次的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上,每件文物都衍生了许多的问题。大多数圆明园研究专家在问:应该由谁来确定圆明园的文物?需要提供哪些依据证明是圆明园文物? 修复这些文物与修复建筑是什么关系?修复的标准是什么?修复人员则在考虑,到底应该选择哪种修复方式才最妥当?媒体瞄准的则是文物修复的意义和修复过程中会有什么问题?而老百姓们更关心的是修复需要花多少纳税人的钱?展览的钱又怎么使用?以及到底能修复多少?
对于这次修复,慎之又慎的专家们给出的意见是:应根据圆明园的特点,保留其遭破坏后的历史信息,对于缺失的部分,在无依据的情况下,不主张进行原有图案复原。
此次亮相的大多数瓷片都是残缺不全的,在修复瓷片的表面很容易就能看到一道道白色的石膏线。“用白石膏来衔接,在瓷片上留下独白,看上去很有沧桑感。”孙晨露说,“圆明园是一段屈辱历史的写照,所以不能按常规的修复手法来做。精美的文物和白色的石膏能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也能感觉到其中的历史痕迹。 ”
从历史的碎片中还原历史,修复也是一种记忆,更意味着一种对历史价值的重新判断。
错位的文物流散国内外的文物怎样收回
在这次“圆明园回归文物展”上,还展出了85件珍贵石刻文物,都是不同时期从北京地区回归到圆明园的。石鱼、石桌、石狮子、龙头石构件、石屏风……这一批极具艺术精华的圆明园文物以“回归”的身份展示更显得其意义非同一般。圆明园学会的专家们认为,特定的文物只有在本来的环境下才能体现出其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专家介绍,2008年,中国圆明园学会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圆明园专题讲座上,会长张文彬特别提到了圆明园流散到国内的一些文物的情况,因为就在北大校园里,有着不下10件的著名标志性文物,如华表等,都来自于圆明园。张文彬在北大的演讲中提出,希望北大能够将这些原本属于圆明园的文物归还给圆明园。北京大学考古系的一位教授则提出反问:北京大学现在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涉及的圆明园文物今后怎么办?张文彬提议将这些具体问题交由国家文物局,听取专家和各界意见,研究上报有关部门决定,这是大事,很严肃的事情,不可轻举妄动。
在北京大学门口有一对原本属于圆明园的华表,不过说是一对比较牵强,因为一根粗一根细,而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门口同样也有一对一根粗一根细的华表,原因就是当时安佑宫的两对华表有三根搬到了燕京大学,就是现在的北大,剩下的一根则闲置到天安门前。后来国图的古籍馆建好后就又将燕京大学内的华表挖来了一根,大概当时各方面都没有留意,也就拿错了,将错就错摆了很多年。
据说,现存可查圆明园的石雕类构件散落在北京城的不计其数,特别是在北大、清华、颐和园、达园、国图等地。据史料记载,时任北洋军政府巡阅使的曹锟为了给在保定的自家宅子建假山,于1921年从圆明园运走数十车假山石,这个假山现在成了保定市动物园中的猴山。专家们很无奈,北大、清华、故宫、国图哪个不是省部级单位,一个处级的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也只有说服住在四合院的平民赵玉兰,收回了一对石鱼。
圆明园流散在国内的文物尚且难以妥善回归,遑论国外的了。对于国内圆明园回收文物的问题,根本就不需要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去做,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了,交到遗址公园,由管理处接收和看管好就是了。 2006年,由中国圆明园学会组织20多位著名专家发出“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圆明园遗址的征集工作”倡议,在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批复中,强调征集范围应以国内为主,征集方式应以捐赠为主,不应采取购买方式,还特别强调在宣传上尽量不要采用“大型文物保护工程”之类的措辞,避免给征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中国圆明园学会理事王道成说,这个批复非常谨慎,生怕触动一些单位的利益。
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圆明园遗址的征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历史、文化、法律、外交、经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家形象等诸多方面,如何建立健全文物回归的法律保障体制,如何加快学术研究,提供学术和法律支持,倒是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尽快研究的,给万众期盼的海内外各界人士一个交代,是当务之急。分期分批,如果先把国内问题解决了,让存留圆明园文物的单位和个人看到我们回归文物的决心也不失为一种方式。
游乐园惊梦如何保护圆明园不再受伤害
长长的砖墙内的圆明园是静寂和肃然的,而墙外的世界却是车水马龙而日渐拥挤。被北大、清华、中关村科技园包围的圆明园,那片空旷本身就是一块大大的商业蛋糕。
记者8年前曾经到过圆明园,当时的消息是圆明园将进行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修护工作。只不过满眼的游乐设施、嬉笑的游人让记者不得不败兴而归。园子还是园子,只不过是游乐园了。
社会各界对此早就纷纷提出过意见:“圆明园何必图热闹”、“要公园,还得要遗址;要效益,还得要历史”、“这一切混成的娱乐、旅游、观赏以及商业气味儿,与这遗址特有的历史沧桑感是那么格格不入,就像巴黎圣母院里开设卡拉OK厅一样的不可思议”。针对这种现象,教育界文化界曾一度掀起“反对重修圆明园”的议论。
最近几年,这种苗头又开始抬头,在园内建不了到园外建主题公园的声音此起彼伏,其实圆明园遗址公园就是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公园。
早在2000年,北京市已经通过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这个规划批判商业游乐化倾向,决定恢复全园的山形水系及植物配置,保持大部分遗址被毁面貌,必要的建筑物恢复限定在10%以内。只不过那些游乐设施直到2007年才被拆除,其中原因自然离不开经济利益问题。这里除了政府投入不足之外,还有决策摇摆和执行不力的问题,以中国圆明园学会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坚持呼吁希望北京市政府能够恢复成立一个涵盖政府、学术、民间等在内的领导机构进行决策和协调,以便更好地保护圆明园不再受伤害。
200亿的仿品再多的钱也建不出原来的圆明园
围绕圆明园的话题似乎永远可以挑起人们的敏感神经,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6年9月13日,《东方早报》一则“横店将筹200亿元重建圆明园,欲现146年前辉煌”的报道,再次把圆明园推向争议的风口浪尖。报道中称,以经营影视基地闻名的浙江横店集团已着手以1:1的比例,在浙江金华东阳市横店镇的西边复建圆明园。规划中的“圆明新园”占地350公顷,保守估计,复建需历时5年耗资200亿元。是商家炒作?亦或爱心之举?一个民间机构启动的宏伟蓝图迅速引发了新一轮的猜测和质疑。
按照当时横店异地重建圆明新园总指挥徐文荣的说法:“北京的圆明园遗址仍然记录1860年屈辱史,而横店圆明园的任务是重现1860年以前的艺术辉煌。 ”另据项目指挥部测算,在200亿元总投入中,建设投资约70亿元,包括超过16亿元土建费用、44.7亿土地征用费以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等费用;另130亿元将用于回收、复制文物。消息传出,反对之声随之而来。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说,“在英法联军的大火中,圆明园已经死了,如今残破的圆明园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因此不管在哪里重建,价值都不大。同时,圆明园并非短短五年、十年就可以完成的。与其如此,不如将这笔资金用于当前迫切需要保护的古代文化遗产,或者干脆建造一些展现当代风格的建筑,其中可以融合古代建筑精华,为后代子孙留下当代的文化印记。 ”
人民大学清史所原副所长王道成教授至今对横店此举耿耿于怀,称之“就像一场秀”。他一直坚持整修圆明园遗址,并在能力可及的范围内争取再现往昔的辉煌,“因为,圆明园不是一般的园林,它的兴废是和300年来中华民族的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但王道成拍着桌子大声强调,“即使复建也绝对不是异地复建”。
按照当初的计划,整个“横店复建圆明园”建设工程将于2009年正式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在五年内完成全部建设工程,并计划于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然而,2009年4月发出的一纸“叫停令”让尚未开建的工程成了泡沫。时至今日,谈论圆明园的人还会时不时提起当初那个激起千层浪的构想。也许,正像有人说过的那样“一点也不怀疑,200亿元掷下去,一个所谓的圆明园就能建起来。别说200亿元难得圆明园之真髓,就是2000亿元,也一样只能弄出一个有形无神的赝品。一个21世纪的圆明园永远不会是19世纪那个举世无双的圆明园。 ”
劫难已远离圆明园,但喧嚣仍在。人们发挥着各种想象,试图拼凑出一个个心中的圆明园。有的单位,正在以科技等手段打造一个更为梦幻的圆明园。而在这些设想之外,争辩也从未停止。
5D“复建”圆明园
也有单位,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手段打造一个更为梦幻的圆明园。“圆明园被毁了,现在不可能全部复建,大家又特别想去了解它,我们就设计制作了‘数字圆明园’,利用三维、网络和数据库相结合的‘5D’数字技术复建‘一个虚拟的圆明园,让大家领略百余年前的盛景。”国家图书馆舆图组负责人白鸿叶说,和圆明园相关的样式的雷图档绝大部分都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大概1.5万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不该被当成‘压箱底’的宝贝,它的价值可以更大”。
2007年6月,珍贵的古代建筑档案——清代样式雷图档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选,被写进《世界记忆名录》。不久之后,一家从事产房设计的公司找到国家图书馆,表示想要利用这些样式雷图档,配以数字技术,设计出一个虚拟圆明园供人们欣赏。“当时我们觉得挺玄的,因为谁也没见过实样”,不过,白鸿叶说,因为描述出来的成果太神奇了,听到的人都心动了,就决定让公司先进行试做。
试做的效果让白鸿叶和她的同事非常惊艳,于是,在2009年3月,国家图书馆与该设计公司正式签约,开始制作“数字圆明园”。可是做什么,让白鸿叶着实头疼了一阵,因为圆明园实在太大了,美景又太多了。最终定下“复建”园内规模最大、雍正的寝宫“九州清晏”,白鸿叶说,“因为这个传统景的设计图档是保存的相对比较完整的,大概600多张,会让虚拟的设计更贴近原貌。 ”
现在,只要点击进入国家图书馆主页,就可以欣赏到“九州清晏”虚拟景区,很有“画中游”的逼真感受。白鸿叶说,“九州清晏”只是“数字圆明园”项目的第一步,今后,国家图书馆将以馆藏丰富的样式雷图档为基础,陆续复原更多已无实景的建筑。在圆明园被焚毁一个多世纪以后,借助高科技重新立体再现,也不失为一种纪念。
“莫名其妙”的争辩
劫难已远离圆明园,但喧嚣仍在。人们发挥着各种想象,试图拼凑出一个个心中的圆明园。而在这些设想之外,争辩也从未停止。 1980年以来,谈论圆明园的人越来越多,为圆明园的未来做设计规划的各种声音不断出现在报刊和电视中。“那个时候,对圆明园的研究仅限于历史方面,关于现状和未来的规划非常少,以至于很多人都想插一脚进来。 ”王道成如此解释圆明园突然“红了”的原因,“空白的领域容易做出成绩,当然争议也自然不会少。 ”
1980年10月18日,圆明园罹劫120周年之际,在宋庆龄、沈雁冰、叶圣陶等人的倡议下,千余名来自建筑、文史、文物、园林等学界的专业人士共同签署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建议“政府重申保护法令,公布圆明园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早修筑围墙,有效制止破坏”等六项内容。王道成是当时的与会者,他称,那个时候的圆明园要是再不改变消极保护的方式,“很快就会保不住”。
然而,发起倡议的人们兴奋劲儿还没过去,便有不少人打着批判的旗号横加指责。当时,中国气象局的一位领导在《人民日报》上发文称,“研究讨论无妨,整修大可不必”,提出国家经济仍不发达,大量待业人员就业问题尚未解决,城市住房紧张等理由,反对相关人士发出的“保护、整修圆明园”倡议。很快,持不同观点的两方展开大争辩。王道成也是争辩的参与者之一,不过,在现在的他看来,那是一场“有点莫名其妙的对立”,因为“当时我们只是发了个倡议书,提出要积极保护圆明园,根本没有人喊着要复建。 ”
废墟美不美
“我年轻时第一次来到圆明园废墟,看到那歪歪斜斜的‘西洋楼’的残梁断柱矗立在寂静的旷野之中,心中产生一阵剧烈的震颤。我默默地仰望着她,静静地谛听她那无声地控诉,我的眼睛湿润了,手掌攥成了拳头。此后我经常来这里漫步,实际是来这里‘上课’。这座伟大废墟,她那巨大的悲剧美,随时净化着我的灵魂,使一个年轻人的上进心升华为崇高的情感。 ”语言文学家叶廷芳一次次在圆明园遗址前叹息着“美是不可重复的”,呼吁为了给爱好和平的人们提供一个庄严地凭吊之地保留下圆明园这片废墟。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先生也认为,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外国列强侵略我国、肆意毁灭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是永远的国耻和纪念地,应该做原始保留,否则后来的参观者再难产生强烈的沧桑悲壮情感。
然而,废墟到底美不美?王道成发出反问:“难道圆明园的精髓和价值就在于它的荒和废吗?”王道成说,他曾多次听到来北京旅游的人议论圆明园:“圆明园不就是那几根石柱子吗?没有什么东西,不用去了。 ”每每这个时候,他心里都非常难过,所以,王道成觉得要进一步发挥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就必须充实圆明园遗址的内容,使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我国建筑界泰斗罗哲文先生也主张抢救保护圆明园遗址并加以整修开放,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罗哲文特别作了发言,提出一套对圆明园的长期规划方案,建议“先清理遗址,再修复围墙,随后复原部分有代表性的景点和建筑,最后制作一个全面展示圆明园盛时之大模型以‘重睹芳华’。
“暂不说最后是不是会复建,现在需要一起研究的应该是保护和整修,不修的话,人都进不去,还怎么谈别的?”在古建筑专家何重义看来,对圆明园遗址的保护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复建问题。从园林建筑方面考虑,何重义主张部分复建,因为没有必要全面恢复,耗资多而且现实意义还不大。“圆明园中的水很重要,无水不成园,要适当恢复,山和植被也要恢复,但不是胡乱地堆,还要合乎现代人的生活。 ”何重义说。
圆明园路在何方?
对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问题、文物回归问题、该不该收费问题、归属问题等等,最根本的问题是政府缺乏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市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委员会那样的权威,涵盖了各方统一领导机构;决策者频繁更换、新旧体制不衔接、国家颁布的法规不执行,各个部门推诿,以及谁在位谁说了算,新来的推翻前任的,个人利益、经济利益、政绩观和面子工程等等,以至于2000年国家颁布的规划至今没有得到很好落实,钱也没有少花,却挨了不少骂,说到圆明园遗址的工程也好,各种活动也好,凡是沾上边的就没有一个让人满意的、挑不出错的。可是,谁对子孙后代负责?谁对中华文化传承负责?
圆明园保护30年的艰辛历程来之不易,决不能因为无知再次给圆明园遗址造成破坏了。中国圆明园学会98岁的原会长汪之力在总结这么多年的历史经验教训后,最近指出:“目前圆明园遗址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成为保存人类文化遗址及争取世界和平的特殊纪念地,这是中国圆明园学会历年坚持的。一是成为以旅游为目的的游乐园,赶超颐和园、故宫、长城,努力创收。 ”
在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之际,中外专家学者共同倡议并签字:“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将圆明园建成人类文明和谐纪念地! ”
中国圆明园学会等8家国家一级社会团体一致呼吁:圆明园遗址保护应该成为北京继奥运会后的一号工程!
没有圆明园遗址的北京不是完成的北京!
圆明园遗址的当首要任务是:“保护,保护,再保护;研究,研究,再研究;宣传,宣传,再宣传! ”
记者手记
圆明园,一段最辉煌也最屈辱的记忆里投射出的一道最沧桑也最倔强的背影,在一代代人的凝视和反思之中承载了太多意义。
圆明园保持原状与复建的争论已有20余年之久,有人说这种争论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社会和民众如何对待伤痛历史的纠结以及回归理性探讨的态度。历史经过了政治与意识形态的过滤、重组和编码,它变成了一种想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含义,在不同的时刻里激发出不同的感情。
有一句话叫做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史上的每一次动荡都会轻而易举地摧毁许多象征着文明传统的标志,但这种摧毁并不代表文明传统的彻底消失。当意识到一些不可代替的历史沉淀物尽管放在现代的语境下无法破解,但也应仔细地将它们保护起来。争论可以继续,保护必须先行。
圆明园是一个敏感的名字,正因为如此,今日的缅怀,不只是为了寻找或重现那曾经的繁华,不是为了心怀怨恨地揭开民族史上的累累伤痕,而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强,一个在历史上留下无数奇迹的民族一定能再次实现伟大的复兴,创造更加美好辉煌的未来。
我和圆明园
我看圆明园的未来
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王道成
圆明园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园。 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劫和焚毁。此后的一百多年中,又不断遭到破坏,圆明园终于成为一个废墟。尽管如此,它在国人心中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今天发生的有关圆明园的每一件事,都会在国内甚至在国外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响。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要将北京建成世界城市目标的提出,皇家园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最近,有的专家提出了建设以“三山五园”为主体的京西园林文化区的思想,我认为很好。因为,北京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皇家园林是古都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皇家园林则是展示北京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没有皇家园林的北京,不是完整的北京。
对于圆明园,我们必须看它的全部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又一高峰期的杰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近百年屈辱历史的见证。 21世纪,我们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要用一项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象征,我认为非圆明园莫属。在中国,没有哪个地方像圆明园那样,与中华民族近300年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让圆明园再现辉煌,不仅不会使人民忘记历史,而且可以使人民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增强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它对人民的教育作用,一定比只知道屈辱的历史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