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徐悲鸿之子:“我名字里的‘庆’指的就是重庆”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9-15 08:38:45 | 文章来源: 华龙网―重庆日报

  徐悲鸿儿子徐庆平在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11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新闻发布会上发言。  记者 熊明 摄

“在重庆的8年,是父亲的艺术生命之火燃烧得最旺盛的8年。”头发花白、西装革履、声如洪钟,昨天上午,现代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之子、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就这样出现在“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11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及名家名作特邀展”的新闻发布会上。

据悉,“特邀展”将于10月22日―28日在渝中区日月光广场举行。届时,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儿子徐庆平及国内多名重量级书画家都将来渝。

未打草稿完成《巴人汲水》

“父亲在世时常和我讲重庆的生活。”徐庆平说,抗战时期,父亲在江北盘溪石家花园前后居住了8年之久。“昨天经过大轰炸纪念遗址时,我又回想起他给我讲的那个年代的那些故事。”

徐庆平回忆道,“那时候条件很艰苦,父亲用的是煤油灯,喝的是用明矾过滤的江水,他每天要过江到松林坡的中央大学上课。”

徐悲鸿刚到重庆时,看到的即是一行行挑水的汉子,他们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压弯的扁担,使他深刻地感受到那份生活的艰辛,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重庆人世代相传的抗争精神。

徐庆平透露,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染,在中央美院的教室里,两名学生铺开画纸,徐悲鸿没有打任何草稿,提起画笔完成了著名的《巴人汲水》。

“父亲对重庆感情非常深,我名字中的‘庆’,指的就是重庆。”

曾在新加坡烧掉上千幅画作

“他是爱艺术爱到骨头里的人,是一个勤奋的艺术家。”这是徐庆平对父亲的评价。发布会现场,徐庆平转述了企业家郭鹤年给他讲述的关于父亲的小故事。

有一年,徐悲鸿到新加坡举办画展,当时就住在郭鹤年家中,那时候的郭鹤年还是一个小孩。

徐悲鸿总是从天刚亮的时候就开始画画,一直画到黄昏,小小的郭鹤年就在一旁帮他研墨。他每天都会画很多画,到黄昏的时候,就把自己不满意的作品拿到花园里烧掉。那期间被他烧掉的画,至少上千幅。

小时候的徐庆平也常帮父亲研墨,“如果画到晚上还剩有墨汁,他就会用这些墨汁写大对联。”徐庆平告诉记者,“直上青天揽明月,欲倾东海洗乾坤”就是用剩下的墨汁写的。

钱用来帮助穷学生和买字画

在徐庆平的印象中,父亲在生活上对自己近乎苛刻,一生不穿绸衣。夏天总是一件蓝布长衫,冬天则是一领深色棉袍;皮鞋都是在东单地摊上买的旧鞋;家里吃的是大米与小米混蒸的“二米饭”。

徐庆平说,父亲一辈子的钱就用在两个地方:帮助穷学生和买字画。

徐悲鸿收藏从古至今的名家字画1200多件,徐庆平回忆,只要看到好作品,父亲就会激动地大喊一声,快步跑到跟前,“本来作品没那么贵的,被父亲一喊,价码立即就上来了。”

那时,北京城只要有好的作品,总是先被徐悲鸿“抢”走了。去世前一周,徐悲鸿还买了我国近代杰出画家任伯年的4幅作品,他认为它们“无懈可击”。

徐庆平说,父亲去世后,所有收藏全部捐献给了国家,“那时,我和母亲住在家里放煤炭的小屋子里。”

教给儿子最有气魄的东西

徐悲鸿在徐庆平4岁的时候开始教他写字,“当时父亲到琉璃厂去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本《张猛龙碑集联》,并在字帖的扉页上写下‘拔山盖势之气,长河大海为辞’的字句。”

4岁的徐庆平就开始每天写两页九宫格。徐悲鸿很忙,但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批改儿子的作业。写得好的字下面,他会用红色的毛笔画3个圈圈;写得不好的,徐庆平就要重新写。

“后来我当了老师,才明白父亲是要从小培养我的审美习惯,他非常重视小孩的审美教育。”徐庆平称,父亲给他选的《张猛龙碑集联》,就是要从一开始就给他最有气魄的东西,培养他坚定的意志,“我觉得这对今天的孩子也特别有用。”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