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乡情岭南——龙门农民画发展考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08 08:48:29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农民画是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农村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现象。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体制下,为了政治宣传和繁荣基层文化生活的双重需要,一些美术爱好者被当地政府组织起来,一边劳动,一边作画。因此,农民画既不同于学院式的美术,也区别于传统的民间美术,虽然它大量吸收借鉴了民间民俗艺术的图式、风格,但其强调主题创作、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艺术特色是传统民俗民间美术所不具有的。至70年代末,农民画形成其第一个发展高峰,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农民画之乡,如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山东日照、广东龙门等。这些农民画共同构成了全国民间美术一道亮丽的色彩,同时又各具地域特色。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社会体制的深刻变革,建立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农民画现象也面临着发展机制的考验,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民画如何生存发展下去?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对广东龙门县的农民画进行了考察。

龙门地处广东省惠州市,农民画的创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为顺应当时的政治宣传需要,下乡知青中的一些专业美术工作者开始组织、辅导龙门的一些美术爱好者进行墙报、黑板报和宣传画创作。1979年,广东省艺术馆编印了《龙门农民年画》,龙门农民画开始扩大影响。1984年,龙门县文化馆成立“农民画创作组”。1985年,改组农民画创作组,成立“龙门县农民画学会”。1988年,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社文局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8年,广东省文化厅授予龙门县“广东省民间艺术·农民画之乡”称号。2004年,“龙门县农民画学会”更名为“龙门农民画协会”。2005年,龙门县文化馆成立“农民画创作中心”。2006年,龙门县委县政府制订了《关于加快龙门农民画发展的实施意见》,还提出了加大农民画人才培养力度的“一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龙门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龙门农民画已经有几代人为之付出智慧和辛劳,龙门农民画的代表人物谭池发就是其中之一。1972年4月,谭池发(1939-2005)办起了龙门第一期农民画培训班。谭池发为龙门县文化馆原副馆长,在他的努力下,农民画培训班每年开班,每次一到两周时间,培养出了许多农民画家,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龙门地处岭南山区,是客家人和瑶族聚居的地方,岭南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带给龙门农民画浓郁的乡土气息。岭南传统的民间艺术也为农民画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与吸收的造型与装饰语言,使龙门农民画真正形成了具有岭南民间特色的艺术风貌。自1982年起,龙门农民画家开始收集整理传统民间艺术,把木雕、刺绣、扎花灯、糊狮头和画花床的一些技法和造型因素引入农民画创作。由于大量吸收了传统民间美术的元素,使得龙门农民画在造型上具有平面化、图案化和对称性等特征,成为富于岭南风情的文化品牌。

中国的农民画是在特定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乡土艺术。在失去了过去的集体经济支撑后,农民画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发展机制的考验。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良性发展机制,依然是每一个农民画乡及当地政府所面临的挑战。龙门的农民画在转型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是农民画家的身份发生了改变。过去他们既是画家也是农民,如今龙门的农民画家几乎没再从事农村生产劳动,他们都加入了由县文化局组织的龙门农民画创作中心,专门从事农民画创作,还有些农民画家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有人提出了农民画创作身份的问题,脱离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画出来的还是农民画吗?其次,农民画最大的冲击来自于市场。虽然艺术市场对农民画的需求为农民画家找到了一条生存和发展之路,但由于市场的选择,造成农民画家对销量好的作品进行大量复制,这不仅涉及到原创作者的版权问题,同时也造成农民画的价格很难提高,因此画家们更无暇进行原创。

龙门县委县政府正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通过经济杠杆作用,鼓励原创;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尊重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原创性是农民画的生命力所在,鼓励原创实际上是解决农民画自身的发展能力问题。将农民画的发展计划与当地发展环保旅游的战略整合,将农民画作为文化品牌加以扶持和推介,还积极鼓励社会资源投资农民画,发展农民画的衍生产品。通过民间投资兴建了龙门农民画博物馆,即将完工开馆。“龙门农民画艺术节”也正在申报筹备中。我们有理由相信,龙门农民画的明天会更好。

相关文章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