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东旺与陈丹青的比较

时间:2010-05-14 13:27:42 | 来源:雅昌艺术网

资讯>展评>

  随笔---忻东旺PK陈丹青

  忻东旺PK陈丹青,关键在怎么PK,艺术中设一个量化标准是很困难的,老实说,中央美院要找一个媲美陈丹青的学生,还没有,陈丹青的概括能力不是学生可以胜任的,中央美院的学生要在这方样的技法上比较陈丹青,能达到貌似已经是难得,怎么可以进行比较呢?显然,比较的参照物错了。

  同样,用忻东旺比较陈丹青也面临着几个层面的困惑,问题的焦点在于怎么进行比较,如果仅从技能上比较,我支持陈丹青。陈丹青在他的画法技巧上业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从列宾到马克西莫夫,从哈尔斯到马奈,糅合之浑然一体,在色彩用笔到位程度的概括力国内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这是陈丹青的优点,同时也是陈丹青的缺点。本人还是很欣赏陈丹青的,因为陈丹青的画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我指的是他的《西藏组画》。

  有些问题困惑着我,艺术的植物是否对土壤有挑剔,甚至对阳光水份都极其挑剔,有时资讯的发达对艺术不一定是好事。

  俄罗斯巡回画派的代表人物列宾,在去法国学习前已经画了《伏尔加纤夫》,法国回来后,虽然列宾在色彩造型上特别是空间处理上更响亮了,虽然也画有戏剧性的哥萨克人《查波罗什写信给土耳其苏丹》和突然归来的《不期而至》,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伏尔加纤夫》的精神力量更强劲,列宾退步了吗?

  陈丹青著有《退步集》,我问的是列宾退步了吗?显然列宾不仅没有退步,而且进步了,但列宾画不出《伏尔加纤夫》那样的作品了,他找不到永恒的力量,堕落于戏剧的情节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抓些趣味的小情节要容易的多。《伏尔加纤夫》是座苦难的山,其它的是饭后闲语的故事,轻描淡写可以和山的重量比较吗?这里有着不同的品质。对列宾如此,对陈丹青也是如此。

  想念一个人不用生花妙笔,只要说一个字“想”,就抵过千言万语了,说了很多的旁白不一定是真情所致。艺术的内核是真情,艺术不单单是技术活,而是一份情意,《伏尔加纤夫》是列宾对俄罗斯的情意,不是技巧所能囊括的。

  陈丹青是上海人,沪上的生活是精致的,但沪上的空气是压抑的,猜想下张爱玲,猜想下王安忆,精致的安排底下是担惊受怕,步步小心却免不了不错,既然这样,就随步就班的麻木吧,沿着上海固有的精致去麻木,去压抑,甚至去逆反。都说大上海,上海之大是人文之大,是城市和文化的污秽淹没人性之大,只要面对青藏高原的清新,我们又发现人就像大地的植物,在上海,人这种植物让人惊喜,让人感怀生命的娇嫩脆弱大体上的无奈和细微处的精彩,而青藏高原给人的是惊奇,惊奇于生命竟然是这样的朴实和顽强,伊朗有句名言“你可以摧残花朵,但你不能阻止春天。”高原启迪着人类原始的生存的欲望和与之而来的力量的不可抗拒。当上海的稚嫩遭遇青藏高原的苍劲,当上海灰蒙蒙的天空遭遇青藏高原如洗的碧空,当城市参差的建筑遭遇一望无际的原野,如果能够感悟,那就不必琐碎,不必拘泥,不必矫情,那就用画笔直接的讴歌吧!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列宾的《伏尔加纤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是矫情之作,而是真情奔涌的大作,同样,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的素描稿也是凝聚着这种顽强的力量的,浑厚朴素的激情,和油画是一致的。这些,忻东旺是没有的。

  忻东旺比较陈丹青,忻东旺还在以城市的眼光写照城市的木讷的生活的迟钝,苍白的色彩隐约的对比烙印着个性的迷茫,结构扁平使形体有着索缚,两者没有可比性,因为陈丹青的情怀太大,现实中没有东西能够从深处感动他,而忻东旺是一种敏感,生活弥漫的无聊的精神正在他的画作里显现。陈丹青是江郎才尽,写生是无奈之举,忻东旺的探索谨慎而逐渐丰富,或许是在渐入佳境吧,和陈丹青最佳状态比较,忻东旺还需要上一个层次,和陈丹青现在的无奈比较,无疑,忻东旺每一步都是坚实的,或许在技巧上和情感上,忻东旺都有待于深化。而通过陈丹青的文字感觉他面对社会的压抑在积累情绪,一旦迸发,相信他在技巧上和情感上都会有所突破。

  因而,我认为忻东旺和陈丹青这样的比较是不公正的,没有可比性,若一定要比较,以陈丹青的最佳状态来比的话,陈丹青更胜一筹。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