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贝 画室 局部
文/郭奕华(上海艺术研究所)
从第一届世博会开始,世博会就和艺术无法分开。无论是从展厅建筑的设计到艺术作品的展示,还是新艺术潮流对世博会的影响,都显现出艺术和世博会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更有许多妇孺皆知的艺术品,其第一次面世就在世博会上。为此,本报特开辟“聚焦世博”专题赏析,在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期间,通过对一些重要的艺术作品及艺术运动的介绍,为读者讲述它们与世博会的关系。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是为展示英国工业发展的伟大成果,向世人展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此之前,欧洲就已有举办工业产品博览会的先例,以此来推广本国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宣传新产品。1851年第一届英国伦敦世博会的举办,是一场规模更大的世界性博览会。和之前的工业产品博览会相比,伦敦世博会最大的不同是开始邀请国外的产品参加,以及艺术的加入。在筹备第一届世博会时,当时英国阿尔伯特亲王就提到“艺术和工业创作并非是某个国家的专有财产和权利,而是全世界的共有财产”。由此看来,在世博会创办之初,艺术就已经成为重要的部分,向全世界展现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魅力。
可是,艺术品的展示和科技产品有很大的区别,艺术品没有像科技产品的先进性标准作为评判,即没有统一的衡量尺度来测定艺术品的高低。于是,艺术品的入展就衍生出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是19世纪中叶及下半叶欧洲艺术发展状况的写照,也让我们看到了世博会的发展历程。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欧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1887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标志着欧洲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极大革新。在艺术上,资产阶级和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新需求不仅带来了一个全新时代所具有的全新艺术内容,更标志着一种全新艺术观念的产生。这是一种对于古典艺术的再次模仿和追捧,强调学习前人典范的“学院派”成为主要的艺术形式,至19世纪中叶,已俨然拥有巩固的艺术地位,在官方沙龙中展出的都是此类风格的作品。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被认为是最高的艺术典范,而非“古典主义”的作品则被无情地排斥在主流艺术之外。
19世纪具有创新意义的艺术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一方面官方机构拒绝这些艺术作品在沙龙里展出,另外当时的艺术评论家们对其大肆讥讽。在这样的氛围下,非学院派的艺术家们生存环境之困难不言而喻,他们只能选择向这些官方的老学究低头,默默在小画室里进行个人创作而不为人所知,除此之外他们只有向社会公开他们的宣言,向官方沙龙和策展人叫板。19世纪中叶的艺术家们不再选择沉默,他们开始了行动,而当时搞得轰轰烈烈的世博会正是一个绝佳的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