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一本城市发展的艺术白皮书当代艺术即将再次论剑上海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2-27 17:46:26 | 文章来源: 美术报 王凯

上海一直是中国当代城市文化的实验场和前沿阵地。上海双年展自1996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立足上海这座城市,聚焦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通过前七届的努力,上海双年展不但打造起了一座国内外艺术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而且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在实验文化与公众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更重要的是,双年展依托着上海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坚持从中国经验出发,以当代都市文化建设为本位,积极调动中国的文化资源和艺术媒体发展的最新成果,以自身视野思考世界艺术文化问题,从而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了自身特有的风格和模式。2月25日,“巡回排演”第八届上海双年展首次新闻发布会在上海美术馆召开,秉承上海双年展一贯的主题线索和文化立场,本届双年展将继续以上海这座城市为母体,从“世博会文化”以及“双年展文化”的当下语境出发,以“巡回排演”作为学术主题和总体策略。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高士明组成本届双年展策展人团队。

“巡回”是巡游与回归,“排演”是排布与推演。“巡回排演”是开放性的和流动性的,强调展览的策划情境和展开的过程,强调展览的创作与生产意识。在巡回排演中,展览空间不仅仅是艺术品的陈列场所,而且是生产性的、变化中的、反复试验的感性现场。

世博会是世界性的交流与展示平台,它不但使远方的世界、无限复杂的世界变得可知可见,而且汇集了对全球问题的本土回应。自诞生之日起,世博会就开始了它在全世界的巡回。在巡回中,它得以在不同的本土语境中检验全世界共同的问题。世博会是一个全球性巡回演出的世界剧场,“巡回排演”是世博会运作的基本形态,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的世博精神。2010上海双年展以“巡回排演”为主题,从世博出发,贴近世博,是对世博精神的承接和发扬。“巡回排演”是全球境域中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隐喻,回应了世博会与双年展对城市议题的长期思考。

对第八届上海双年展来说,“排演”并非某种展览形态的隐喻,而是一种思考和运作的方法。双年展要做的,是以“排演”作为策略,邀请艺术界的不同参与者: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收藏家、博物馆长以及形形色色的受众们一起来到双年展这个排练场中进行排演,从而在双年展的结构中思考艺术实验和艺术体制、个体创造和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

2010上海双年展的策展过程分为“展开”与“回归”两个步骤。“展开”部分是指从2010年7月至9月的国际“巡回排演”,按照三个主题单元,分别在欧洲、美国与亚洲进行;“回归”部分是指“巡回排演”向上海美术馆主体展的回归,三次“巡回排演”将构成主体展览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框架。“展开”与“回归”两个步骤是上海双年展将自身议题放在世界舞台上进行检验和排演的过程,也可以被视为上海双年展对于国际艺坛的一种呼应与回馈。

根据“巡回排演”这一充满现场感和行动感的工作方式,2010上海双年展的主体展览将以上海美术馆作为中心展场,同时拟设立主题性分展场,与主展馆共同构建起“双年展剧场”的情境与叙事。10月份,“巡回排演”将回归到双年展主馆,构成主体展览现场的基本“剧情”和框架。双年展主馆侧重展示具有现场感的平面作品以及具有事件性的空间作品,强调当代艺术创作的叙事容量与场所精神。

国际“巡回排演”预计从2010年5月开始,至9月底结束,共进行三站。该计划将邀请40余位思想家、艺术家、策展人共同参与,强调话语生产与视觉生产的合一。每场“排演”持续一周,根据特定主题内容,以不同艺术机构为剧场,以当地艺术家正在进行中的作品为基本“剧情”,艺术家的调研文献和感性资料作为“道具”,展开其创作过程,打开艺术创作的暗箱,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的排练场,并邀请思想家、策展人作为“演员”,以论辩、讲演、写作等方式共同参与艺术生产的排演过程,从不同角度开启封闭在个体创作中的多种可能性。“巡回排演”体现为一个创意实验室,艺术劳作的现实资源、艺术家的创意、艺术史的知识、艺术体制的限定、批评话语以及观众同时被搬上舞台,进入排演状态,并在排演中实现自我更新。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